一個變種。美國紅櫨在自然狀態下一般采用種子繁殖,但播種苗分化現象比較嚴重。而其組培苗特點是莖干過于纖細,葉片極易失水,我們在移栽試驗初期成活率不足50%,極大限制了該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主要在組培苗瓶煉時間、栽培基質配比等方面進行了試驗,使美國紅櫨的組培苗移栽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瓶煉時間對美國紅櫨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響 組培苗瓶煉時間指組培瓶苗自恒溫培養間移到溫室后,到移栽之前,在瓶內煉苗的時間。本試驗分別采用瓶煉時間6、8、10、12、14d5個處理,來觀察其對移栽成活率的影響。試驗栽培基質為國產草炭與珍珠巖,按1:1比例配制。試驗中組培苗移栽成活標準為苗木頂芽抽出新梢,根部新根形成。根據該組培苗在移栽過程中的實際生長表現,一般為15~20d長出新根。為確保調查數據的可靠性,移栽成活率的調查時問選在移栽后1個月進行。 通過對不同煉苗時問的組培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和苗木高生長情況的調查結果看,不同煉苗時間對苗木的成活率和高生長的影響差異顯著。組培苗瓶煉時間效果比較好的為10d,成活率達80%以上,高生長也達到了8cm以上,這說明美國紅櫨組培苗經過10d煉苗后,已具有較強的適應外界環境能力。煉苗6d的組培苗,葉片顏色嫩綠,極易失水萎蔫,表現出 999苗木網,www.cqhuayin.com 明顯的煉苗不充分。而煉苗時間為14d的苗木,根系過長,移栽過程中容易造成窩根,影響移栽效果。另外煉苗時間過長,根系顏色變褐,表現一定程度的老化,不利于新根的形成。 2不同栽培基質對組培苗移栽成活和生長的影響 為了篩選出經濟有效、比較適合美國紅櫨組培苗生長的栽培基質,該試驗共設計了6種配方進行試驗。試驗基質按比例混勻,并噴灑o.1%辛硫磷、o.125%多菌靈溶液消毒,充分攪拌后,裝入6cm長的無紡紙育苗袋。該試驗用的組培苗瓶煉時間為10d。試驗結果見表2(本刊略)。 表中數據表明,不同栽培基質下美國紅櫨組培苗的成活率和高生長有顯著差異。國產草炭和珍珠巖按3:3的比例混合效果最好,平均成活率可達83%,平均苗高為8.60cm;效果最差的是國產草炭和珍珠巖3:1的比例,成活率僅為62.33%,平均苗高為7.35cm。可能因國產草炭含有較多泥沙,按3:1比例混合的基質,透氣性較差,從而影響根系呼吸,不利于新根生長發育。對于進口的芬蘭草炭與珍珠巖混合基質來說,以3:2配比基質的苗木生長最好,平均成活率可達95%以上,苗高達到13.87cm,而3:3比例混合效果最差,成活率為88.67%,平均苗高11.64cm。這可能因為該基質按3:3比例混合,保水性較差,吸熱又多,若供水不及時,易造成根系萎蔫枯死,限制了苗木的成活和生長。總之,采用芬蘭草炭做為組培苗移栽基質,從苗高及成活率上都明顯高于國產草炭。這與2種基質的工藝流程及成分含量不同有關。芬蘭草炭中植物生長必須的速效磷、速效鉀、陽離子交換量、有機質、氨態氮等指標明顯高于國產草炭土,營養豐富,有利于苗木吸收,而且該介質中還含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物質,能促進苗木生長。另外,就外觀看芬蘭進口草炭加工比較精細,介質材料均勻、干凈,有利于組培苗根系的呼吸代謝,故緩苗快,成活率高;國產草炭加工較粗,含泥沙較多,透氣性較差,不利于根系生長,但其生產成本較低。 999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3小結 通過試驗,總結出了美國紅櫨組培苗的優化配套移栽技術,其技術要點如下: (1)組培苗的煉苗時間組培苗煉苗時間可根據組培苗葉片的形態表現來判斷。煉苗之前葉片顏色嫩綠且薄,極易失水萎蔫,煉苗后葉片厚度增加,顏色深綠,對濕度降低引起的水分脅迫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抗性,葉片比較伸展,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從而大大提高了試管苗的移栽成活率。美國紅櫨組培苗適宜的煉苗時間為10d。 (2)移栽基質的選擇組培苗移栽初期,是它的緩苗期,也是它再生根的過程。 而根部生長點對于栽培基質營造的微環境特別敏感,當栽培基質中的水、肥、氣三者的關系協調失衡時,會阻礙其正常生根,影響苗木的成活率。試驗表明,美國紅櫨組培苗的移栽均采用草炭土為基本栽培基質,并配以一定比例的珍珠巖。國產草炭與珍珠巖按3:3比例混合,美國紅櫨組培苗移栽成活率可達80%以上;采用進口芬蘭草炭與珍珠巖按3:2的比例混合,其移栽成活率可提高到90%以上。 (3)組培苗移栽技術將經過充分煉苗的組培苗從瓶中小心取出,用清水洗凈根系上的培養基,用質量分數為80%的百菌清o.1%的溶液浸泡10rain,以提高苗木抗病性,然后將組培苗小心移栽到基質中。移栽前栽培基質要澆透水,并用新植霉素O.025%藥液均勻噴灑基質表面,可有效預防苗木立枯病的發生,而采用常規的0.3%高錳酸鉀溶液噴灑基質表面,預防效果不佳。初期注意噴水保濕,對濕度在80%以上,移栽1周后可逐步降低相對濕度。溫度保持在18~25℃和適宜的光照強度,是組培苗移植適宜的環境條件。(記者 佚名) 苗木網,www.cqhuayi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