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薺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7-28 14:39 |
荸薺又名馬蹄、田芝等,屬莎草科荸薺屬,叢性水生草本植物。在漳州市種植歷史悠久,是主要創匯農業品種之一。近年來,漳州市大力推廣稻----荸薺----蔬菜輪作栽培模式,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其地下莖球狀,皮赤紅褐色,肉白色,質脆味甜,汁多爽口,可鮮食,亦可加工果汁,深受消費者青睞。一般每公頃產量4.5t,最高達6.75t,創產值達3萬多元,每公頃純收入達2萬多元,是―項很有發展前景的創匯農產品。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是: 一、選用良種,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目前漳州市推廣的荸薺優良品種主要有“桂林馬蹄”、“閩侯尾梨”等,屬早中熟品種,株高90--105cm,單個球莖質量18--20g,赤紅褐色,品質脆嫩,味甜汁多,適合加工與罐藏。荸薺要選用芽頭健壯,個大均勻,無病無潰爛的球莖作種。育苗前,先將荸薺球莖浸水24h,于6月下旬--7月上旬選擇易于保濕遮蔭的園地作苗床。先把苗床地鋤松,土塊敲碎整平,然后排種,粒距1cm,其上蓋一層半干濕的輕壤土或腐熟農家肥,厚度以能遮蓋荸薺為宜,若覆蓋土或肥料偏干,要加強水分管理,勤澆水使土壤呈濕潤狀態。當催芽15--20d后,出芽8--10cm,根從芽頭長出時,要及時移入晚稻秧田育苗,株行距12cmx12cm。育苗期施1--2次30%薄尿水,并用1000倍液多菌靈噴澆1--2次,防莖枯病。7月底--8月初,當苗高達25cm以上,苗齡16--18天時,可把幼苗連根拔起,移栽到本田。對已萌芽的球莖也可進行秧田育苗,前期管水注意濕潤,有條件的搭棚遮蔭。 999苗木網,www.cqhuayin.com 二、大田栽培技術 1.適時早播 荸薺在大暑至7月底移栽大田,9月底結粒,從而延長球莖膨大期,可增加大粒比例。移栽苗要求高20--25cm,主叢帶10--15根葉狀莖,帶土起苗,帶藥下田,細拔輕放,防止折稈斷根。 2.選好田地 荸薺本身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地處平原的鄉鎮應選擇:一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烏泥田、烏埭田或灰埭田,有利于奪高產創優質;二要實行連片種植,便于統一管理;并要劃片輪作,防止連作,一般應實行2--3a輪作,減少病害。 3.適度深栽 栽苗深度以12--15cm為宜,原則上要求球莖離犁底層保持3--5cm。密植規格一般株行距按50cmx50cm移栽,每667平方米插植2500--2600叢。 4.平衡施肥 施肥上應掌握“前穩中控后攻”的原則。 (1)芽苗生長期施肥可穩長促壯稈。首先施基肥,以有機肥為主,667平方米施土雜肥2000--3000kg,對肥沃田,可在移入本田前2--4天,667平方米深施碳酸氫銨75kg,加過磷酸鈣25kg。播后7--10d,667平方米用尿素10kg撒施,并要保持水層,結合中耕1次。隔20d施尿素10kg,促進封行。 (2)旺盛生長期施肥可控旺長。以磷鉀肥為主,每667平方米用鈣鎂磷肥10kg加硫酸鉀或氯化鉀20--25kg撒施,或用氯化鉀復合肥25kg撒施,促稈色轉淡,為攻壯粒打下基礎。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3)球莖膨大期攻肥促大粒。主要掌握看苗適期攻肥,應以氮鉀肥為主,當荸薺球莖長達2cm時,每667平方米用硫酸鉀10kg或氯化鉀復合肥20kg加尿素10kg施第1次壯粒肥;10--15d后應看苗酌情再施1次,施肥時要有水層。整個大田生育期施用氮磷鉀肥比例為1:0.40:1.03。 5.保持水層 荸薺屬水生作物,宜保持淺水層,尤其是生長前期應保證充足水分。具體做法是:在幼苗期保持淺水層3--5cm,旺盛生長期保持水層6--9cm,不超過10cm,防止徒長。到收獲前20d(霜降左右)停止灌水,使葉片開始轉黃,逐漸干枯,準備采收。 6.及時防治病蟲害 荸薺主要病蟲害是莖枯病、銹病、白禾螟等,可用40%杜邦福星乳油10000倍液防治。 7.收獲留種 11月中旬排干田水,當土壤不粘鋤頭時就可以挖掘。對可作種用的荸薺要求個大(單個質量18g以上)、臍矮、圓整、無損傷。荸薺貯藏可達1a之久,可建池(窖)封藏,也可堆藏散包壘藏。一般荸薺出土后,去土晾干,用干凈的有內膜的尿素袋或飼料袋裝藏,再一包一包均勻壘堆,表層蓋一層細沙,再用農膜封堆過冬,留翌年作種。 |
上一篇:多花報春的蒔養 下一篇:抱子甘藍栽培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