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季晚稻強化栽培技術(SRI)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7-28 14:28 |
水稻強化栽培體系(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是1983年起源于馬達加斯加的一種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法。其關鍵技術是“小苗早栽、單本稀植、濕潤灌溉、增施有機肥、控制草害”。我局從2002年開始組織全省開展SRI研究示范工作,取得明顯增產增收效果。目前,SRI已成為我省單季晚稻生產重點示范應用技術。 一、SRI的基本觀點和含義 1、SRI的基本觀點 SRI認為,“水稻植株是具有巨大生長潛能的生物體,如果我們給水稻植株提供最佳的生長條件,就能挖掘出這種生長潛能。通過改變對水稻植株、土壤、灌溉用水的管理,水稻植株會變得更高產。”如:雜交秈稻兩優培九在我省作單季晚稻栽培,在移栽秧齡6葉以上,栽插密度每畝1.5萬叢的條件下,單株成穗為10~13個;而在移栽秧齡3.5葉以內,栽插密度每畝0.6~1.0萬叢的條件下,單株成穗可達16~25個;栽插密度每畝0.4萬叢,并在良好的肥水管理條件下,單株成穗可達45個。又如,一些雜交秈稻高產組合在我省作高產攻關最高產量為每畝700公斤左右,而在云南省永勝縣桃源鄉土質和氣候條件優良的局部區域作高產攻關,畝產可高達1200公斤。說明生長環境條件越好,水稻的生長潛能發揮得越好,其產量也就越高。 苗木網,999miaomu.com SRI的中另一個基本觀點是:“為使稻株產量更高,每株必須有更多的分蘗和更多的有效穗;每個有效穗有更多的籽粒;籽粒更大。”“為了使地上部分生長良好,地下部分必須要有強大的根系。”SRI主要以“強根促蘗”充分挖掘稻株個體的生長潛能來獲得高產。 2、SRI的基本含義 根據水稻生長特性,通過強化技術措施,強化稻株個體生長環境,達到“強根促蘗”,充分挖掘(或強化)個體生產潛力,大幅度提高產量的目的。 二、SRI的應用效果 根據我省三年試驗與示范結果,SRI的在單季晚稻上的應用效果或應用價值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個體生長勢旺,增產潛力大。研究表明,SRI植株地下部發根力強,地上部分蘗優勢明顯,單株最高分蘗數和成穗數成倍增加,穗粒結構平衡協調,穗型大,主要靠充分挖掘個體生產力潛能獲得增產,是一種超高產栽培技術。生長優勢突出表現在: (1)分蘗優勢。分蘗發生早而快;分蘗數多,穗數充足。據考查,SRI單株最高分蘗數25~45個,單株成穗數15~23個,均比CK(對照:常規栽培)增加50~100%。 (2)根系優勢。根系分布深廣、白根多、根量大,肥水吸收能力強。據臺州市農科院在成熟期考查,SRI的稻苗單株根系干重11.25g,比CK的6.79g增加65.7%,每畝根干重達108.9㎏,比CK的81.5㎏增加33.6%。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3)大穗優勢。一次枝梗數和二次枝梗數均比CK增多,每穗總粒和實粒數增加。穗粒結構協調,穗部性狀優化是SRI獲得高產的主要原因。 此外,個體生長優勢還表現為植株高大,莖稈粗壯;功能葉壽命延長;生物學產量高,經濟系數大等。 (4)產量優勢。據2003年14組大區對比試驗結果,SRI平均畝產623.0㎏,比CK平均增產66.6㎏,增產率為11.7%。另據統計,9個點249畝SRI中心示范田平均單產646㎏;13塊14.1畝SRI高產攻關田平均單產691.1㎏。 2004年20組大區對比試驗結果,SRI平均畝產606.8㎏,比CK平均增產57.9㎏,增產率為10.5%。另據統計,9個點724畝SRI中心示范田平均單產641㎏;20塊27.3畝SRI高產攻關田平均單產678.4㎏。 2、節省成本,經濟效益高。SRI采用小苗移植能降低育秧成本;單本稀植能較大幅度減少用種量和移栽用工;以露田為主的灌溉方式是一種節水栽培;植株健壯,抗病蟲能力增強也有利于減少農藥的使用。因此,SRI在獲得增產增收的同時,還能降低能耗,節省成本。據2003年5組大區對比試驗成本和效益的核算與分析結果,SRI區平均畝產637.94㎏,平均每畝產值846.64元,扣除生產成本409.14元,平均每畝純收益437.48元,比CK增加143.42元,增48.8%。SRI增加效益的因素,一是增產增效,這是主要因素,占88%;二是省工,平均每畝節省育秧和移栽用工1.4個;三是省種,平均比CK節省種子費用25%左右;四是節省灌溉費用30%以上。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3、環境友好,生態效益高。SRI減少灌溉用水和增施有機肥,有利于改善稻田通透性和土壤含氧量,加強土壤微生物活動,使土壤地力得到活化;同時大大降低水稻耗水量,節省水資源。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都是促進米質改良的有效措施,有益于人體的健康。因此SRI有利于促進無公害稻米生產、綠色農產品生產和有機農業的發展,符合綠色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的要求 三、單季晚稻SRI關鍵技術 1、小苗早栽。小苗移栽分蘗能力強,分蘗節位低,有利于孕育大穗。多點試驗結果:秧齡從10天到30天范圍內,秧齡越短產量越高,秧齡10天至18天,產量差異不顯著,秧齡20天以上比短齡移栽顯著減產。據此建議:采用塑盤育苗或旱育秧育苗方式。秧齡12~18天、葉齡2.1~3.5葉時移栽。以秧齡在16天內移栽為好。從苗床取秧后應盡快移栽,小心擺栽或淺栽,盡量減少秧苗損傷和縮短緩苗時間。 2、單本稀植。每叢插1株,株行距至少25㎝以上,即每畝種植1萬叢,甚至更稀。稀植的秧苗生長空間較大,能獲得較多的陽光和空氣,從而能產生更多的分蘗。同時,水稻稀植后,如果土壤狀況良好,根系就有大量伸展的空間,根系更為發達,能更好地從土壤中吸取養分。建議雜交秈稻每畝種植0.7~1.0萬叢,粳稻每畝栽1.0~1.2萬叢;直播栽培常規粳稻每畝播種量1㎏,雜交粳稻0.75㎏。具體到一塊田的種植密度要根據水稻類型、品種特性、地力條件等實際情況確定。試驗表明,在我省目前生產條件下,雜交秈稻密度在每畝5000叢時,會因穗數不足而減產。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3、濕潤灌溉。SRI認為,水稻并不是水生植物。在淹水條件下,水稻根系分布淺,根系活力下降。土壤通氣和有機質含量高能為植株根系生長創造優良條件,使土壤擁有更多的微生物,有助于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因此,在營養生長期保持稻田濕潤但無水層,實行間歇地輕度灌溉,土壤水分決不飽和。用SRI法在通氣條件下種植的水稻,根系發育特別好。從土壤中拔出稻株所需的力,常規法栽培一叢為3株的是28㎏,SRI法一株為53㎏,幾乎是前者的6倍。 大田燥耕水耙(或燥耕燥作、水耕水耙),移栽前1天放水耖平,要求田面平整。四周和田面中間開好排水溝,以利排水順暢和便于農事操作,最好按每隔2~3m開溝做畦,實行壟畦栽培。移栽前排除田水,做到溝內灌滿水,畦面無水層,以利淺插或擺栽,提高移栽質量。插秧后一般不灌水,天氣干燥,或遇大太陽,畦面結皮時,灌1㎝薄水層,以防敗苗。營養生長期保持田間濕潤,無水層灌溉,促進根系和分蘗生長。如果天氣時而下雨,足以保持土壤濕潤,就不需要灌水。達到計劃苗數時,進行多次輕擱田,控制無效分蘗。進入生殖生長期,淺灌勤灌,干濕交替,除了防病治蟲時5cm左右的水層外,一般水深應在1~2cm,一次放水后待其自然落干再灌水。齊穗期至灌漿初期需水量較大,應保持薄水層灌溉。灌漿中后期干濕交替,保持根系活力,減少穗期病害,提高功能葉的光合作用能力。收獲前7天開始斷水,嚴防斷水過早。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4、增施有機肥。SRI認為堆肥釋放的養分比化肥慢得多,因此這種肥源對植物生長更加有利。因此SRI注重多施有機肥,少施化肥。通過大量施用堆肥和欄肥等有機肥來肥沃土壤,改良土壤結構,促進根的生長。 建議畝產指標650㎏以上的田塊每畝要求施入腐熟有機肥1000~1200公斤。雜交秈稻每畝氮化肥用量折純氮10~12公斤,粳稻12~15㎏。增施有機肥后要注意相應減少化肥的用量,要適當增施穗肥攻大穗。 5、控制草害。稻田無水層濕潤灌溉有利于雜草發生,因此要注意防止草害。SRI推薦在孕穗期前中耕除草至少2次,第一次中耕除草要求在移栽后10~12天進行。中耕除草的另一個作用是使土壤通氣,改善根系生長環境條件。 根據浙江實際,草害控制以化學除草為主,選用安全有效除草劑及時用藥。除草劑的選用一定要注意三點。即一是要適時用藥,如果錯過除草時機,就會加重草害。二是針對小苗早栽,移栽初期苗體小的情況,要選用對小苗無傷害的除草劑。三是盡量選用無水層要求的除草劑,以滿足SRI栽培的水分管理要求。實踐表明,草害的問題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有條件的地方采用中耕除草2~3次,對提高單產有很大作用。 苗木網,www.cqhuayin.com 四、單季晚稻應用SRI的有利條件 SRI中諸如小苗有利于早發,稀植促進個體生長,中耕耘田既可除草又能改善土壤環境,增施有機肥和濕潤灌溉能使土壤通氣、改良土壤結構、促進根系生長等基本原理是我省農技人員和農民早已熟知的,但很多技術措施受生產條件的限制而無法應用。比如,在一年三熟、雙季稻種植制度下,必須借助長秧齡育秧來解決季節矛盾,而長秧齡移栽縮短了大田營養生長期,又必須靠增加移栽密度來獲得足夠的穗數;有機肥緊缺造成稻田用肥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化肥。以單季晚稻為主的現行水田種植制度則十分適合SRI的應用。單季晚稻的移栽期不受前作的限制,季節條件也有利于移栽后分蘗,因此可以栽種小苗來增加低節位分蘗;單季晚稻大田營養生長期長,小苗早栽分蘗力強,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種植密度,依靠個體分蘗優勢獲得足穗大穗。 SRI技術簡便,容易掌握;水稻輕型栽培技術已推廣多年,應用面積較大,其中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旱育秧苗、拋秧技術的塑盤育苗十分適用于短齡早栽;金衢、溫臺等地農民能熟練應用雜交晚稻的兩段育秧技術,兩段育秧中的小苗寄秧技術與SRI的小苗移栽也十分相似。因此,短齡早栽技術有良好的應用基礎。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記者 不詳) 999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
上一篇:新天地的繁殖管理 下一篇:岳黃瓜一號栽培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