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寒睡蓮地下莖類型及栽培要點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7-28 11:23 |
睡蓮為多年生水生植物,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睡蓮原生種有50余種,通過人工雜交或自然選育的品種已近2000個。睡蓮以其優美的姿態和豐富的花色被稱為池塘“調色板”,也是目前水景園林中浮水觀賞植物的首選材料。 依睡蓮生態習性特別是對寒冷氣候的適應程度,可分為耐寒睡蓮和熱帶睡蓮兩大類。耐寒睡蓮的地下莖雖然都屬于塊莖類,但形狀及生長習性等卻相差較大,栽培繁殖方法也各不相同。國內目前還未見到系統介紹睡蓮地下莖類型的資料,文獻中也只是將睡蓮栽培技術籠統地歸為一類介紹,這會給應用者造成誤導。為了使睡蓮栽培者更好地了解和應用睡蓮,根據筆者的栽培實踐并參照國外有關資料,將介紹耐寒睡蓮地下莖的主要類型、特征及栽培要點(本文著重說明因類型不同所需的特殊技術)。 耐寒睡蓮的地下莖一般可分為五大類:香睡蓮型(Odorata-type rhizome)、塊莖型(Tuberosa-type rhizome)、馬利耶克型(Marliac-type rhizome)、墨西哥黃睡蓮型(Mexicana- type rhizome)和鳳梨型(Pineapple-type rhizome)。隨著雜交品種的大量產生,也出現了很多中間類型,如墨西哥黃睡蓮-馬利耶克型(Mexicana-Marliac-type)、香睡蓮-墨西哥黃睡蓮型(Odorata-Mexicana-type)、馬利耶克-香睡蓮型(Marliac-Odorata- type)、馬利耶克-塊莖型(Marliac-Tberosa-type)、鳳梨-塊莖型(Pineapple-Tuberosa-type)等。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香睡蓮型 形態特征 該類型代表種為香睡蓮(Nymphaea odorata),地下莖粗壯,肉質,結構疏松,具橫向生長的特性。地下莖上的葉痕和花梗痕春天開始生長時比較密集,隨著生長點的快速伸長,痕距逐漸變大,約為2cm或更大。一般說來,香睡蓮型地下莖是睡蓬中生長速度最快的,其葉痕間距也是最大的。生長季節部分葉痕下部生出小芽眼(小分支),這些芽眼生長也很快,并逐漸形成新的芽眼,一年中甚至會出現4~5級芽眼。具有香睡蓮型地下莖的品種往往需要較大的容器,否則,很容易形成植株擁擠而影響正常生長開花。香睡蓮型塊莖是最普遍的一種地下莖類型,常見品種有‘粉牡丹’(‘Pink Peony’)、‘彼得’(‘Peter Slocum’)、‘豪華’(‘Somptuosa’)、‘瑩寶石’(‘Perry’s Fire Opal’)、‘美洲之星’(‘American Star’)、‘安娜’(‘Anna Epple’)、‘阿肯塞’(‘Arc-en ciel’)等。 栽培要點 由于香睡蓮型地下莖具有較快的橫向生長習性,且易產生較多芽眼,故大部分香睡蓮型睡蓮每年需要分栽。春季剛萌芽時,將整個地下莖起出,用高壓水沖掉其上的泥土和污物,將老根回剪至1~2cm,用快刀將具生長點的莖段從母莖上切下,作為繁殖材料,每莖段最好長8~12cm,無生長點的老莖段可丟棄。種植時將地下莖尾部置于容器邊緣,生長點朝向容器中央,莖段傾斜45°,尾部向下,生長點向上露出泥面。芽眼分栽可結合春季分栽進行,但最好于生長季進行,這樣對母株生長更為有利。當新生芽眼長出幾片葉和一些根系時,就可用快刀將其從母莖上分離并另行栽植。 苗木網,www.cqhuayin.com 塊莖型 形態特征 塊莖型地下莖為細長的棒狀,結構較疏松,也具橫向生長的習性,但生長速度較香睡蓮型略慢,葉痕和花梗痕在主莖上的排列比香睡蓮型更為緊密。塊莖型名稱來源于其地下莖的形狀及芽眼的生長方式,這類地下莖的主莖幾乎被新生芽眼所覆蓋,這些芽眼很飽滿,以較細的一端同母莖相連,很容易同母莖分離,如當容器震動或土壤受到重壓時,新生的芽眼甚至可以自行脫離。常見品種有‘紅仙子’(‘Rose Arey’)、‘福祿培爾’(‘Froebelii’)、‘格勞瑞莎’(‘Gloriosa’)、‘桃子和奶油’(‘Peaches and Cream’)、‘嬰兒紅’(‘Perry’s Baby Red’)等。 栽培要點 由于此類睡蓮生長速度較快并且芽眼密集,所以也需要每年分栽或及時清除芽眼,否則就會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開花,分栽方法同香睡蓮型。此類型的栽培關鍵在于芽眼的清除及分栽。通常情況下,生長季節定期扒開泥土進行,或結合春季分栽進行。用手直接將已產生或未產生根系和葉片的芽眼從母莖上掰下,另行種植或丟棄。分栽后的植株先進行根系生長,再產生葉片。 馬利耶克型 999苗木網,www.cqhuayin.com 形態特征 馬利耶克型以耐寒睡蓮之父Joseph Bory Latour-Marliac的名字命名。他在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培育出了許多耐寒睡蓮品種,為現代耐寒睡蓮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一個重要成就就是發現了這種不像香睡蓮型和塊莖型睡蓮的地下莖類型——馬利耶克型地下莖。這種地下莖的顯著特點是,盡管也具橫走的生長習性,但伸長生長較慢,塊莖粗壯、肉質、結構緊密,葉痕和花梗痕更為緊密地排列在地下莖上。芽眼粗壯,結構緊密,因而不易從主莖上分離。另外,‘黑龍江子午蓮’(‘Pygmaea Alba’)的指型地下莖屬于馬利耶克型的一個特殊類型,它也具有水平生長的習性,葉痕和花梗痕十分密集地排列在地下莖上,并且從不產生芽眼。馬利耶克型的常見品種有‘奧毛斯特’(‘Almost Black’)、‘誘惑’(‘Attraction’)、‘渴望者’(‘Comanche’)、‘佛羅里達’(‘Florida Sun set’)、‘白仙子’(‘Gonnere’)、‘荷蘭粉’(‘Hollandia’)、‘瑪珊姑娘’(‘Masaniello’)、‘日出’(‘Sunrise’)、‘得克薩斯’(‘TexaS Dawn’)等。 栽培要點 馬利耶克型地下莖睡蓮品種不需要每年分栽,只要地下莖長出容器或芽眼形成過多、生長擁擠時即可進行分栽。種植時將地下莖橫臥泥面,生長點稍抬高,尾部靠近容器邊緣,生長點朝向容器中央,向下將莖段全部或部分壓入泥中,但需保證生長點外露于泥面之上,再在莖段上壓一小石塊或瓦片等重物,以防種植的莖段上浮到水面。芽眼分栽可結合春季母株分栽進行,要用快刀將芽眼從與母莖的連接處切下,另行種植。同樣,需注意種植初期芽眼上浮問題。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墨西哥黃睡蓮型 形態特征 墨西哥黃睡蓮型地下莖是一種獨特的地下莖類型,這種類型的地下莖有類似鳳梨形狀的小塊莖,由主莖上產生的肉質走莖代替芽眼,在走莖的每個節問產生類似母莖的、當年可萌發生長的小塊莖,在走莖的末端產生香蕉束似的休眠塊莖,這種休眠莖由3~8對(或更多)營養棒組成,每對營養棒中間著生休眠芽,常可潛伏多年,在條件適宜時萌發。每一健壯植株每年可產數條乃至十幾條走莖,形成數量可觀的小植株,故墨西哥黃睡蓮的侵占性極強,極易造成擁擠。常見種及品種有墨西哥黃睡蓮(Nymphaea mexicana)、‘硫磺’(‘Sulphurea’)、‘輝煌之星’(‘Starbright’)等。 栽培要點 由于此類型地莖下莖繁殖能力極強,所以種植時要嚴格控制生長范圍。容器種植應每年分栽,池塘種植也應適時分栽,以防止小植株過多而造成擁擠,影響生長開花。分栽一般宜于春夏季進行,以保證新植株在入冬前有足夠時間長為健壯植株。分栽時需將主莖上的走莖清除干凈,每個容器栽一株,最好種植于容器中央,泥土覆蓋厚度以生長點剛剛露出泥面為宜。節間的小塊莖也可從肉質走莖處剪下,另行種植。種植完成后,最好在泥面上覆一層礫石(避開生長點),以防止種植初期塊莖漂浮到水面。對于清除掉的小塊莖和香蕉束狀休眠莖應及時銷毀,以免在合適的條件下肆意生長蔓延。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鳳梨型 形態特征 鳳梨型地下莖的生長點位于垂直生長的塊莖頂端,葉柄及花梗極密集地著生于莖段,外形類似鳳梨,這也正是名稱的來源。鳳梨型地下莖粗壯、肉質,結構緊密,垂直生長。葉柄痕及花梗痕在塊莖上的排列是所有睡蓮類型中最為緊密的。芽眼飽滿粗壯,不易與主莖分離。盡管也有人稱其為墨西哥黃睡蓮型,但其不產生墨西哥黃睡蓮型所特有的肉質走莖和香蕉束似的休眠莖。許多鳳梨型睡蓮品種本身就具有墨西哥黃睡蓮的基因。常見品種有‘海爾芙拉’(‘Helvola’)、‘極光’(‘Aurora’)、‘伯瑞特斯創’(‘Berit Strawn’)、‘菊花’(‘Chrysantha’)、‘印地安那’(‘Indiana’)、‘羅賓森’(‘Robinsonii’)、‘保爾·哈立特’(‘Paul Hariot’)等。 栽培要點 由于垂直生長和產生較多芽眼的特性,當生長點高出泥面很多或側芽變得比母株生長更為旺盛,或容器內小植株過多時,就必須切去過長的老莖重栽或分栽。主莖分栽方法同墨西哥黃睡蓮型的主莖分栽方法。芽眼分栽,當新芽萌發出幾片葉子并產生自己的根系時,就可用快刀從母莖上切下,另行種植,方法同主莖分栽方法。 (李淑娟) |
上一篇:情趣野趣說插花 下一篇:茶花的養護之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