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被子植物“穿越”1﹒25億年的歷史 重現遼西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14 12:03 |
“穿越”1﹒25億年的歷史,又一種有花植物在遼西被發現。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和渤海大學韓剛副教授,在剛剛出版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上報道稱,他們在一早期被子植物化石中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的瓶狀心皮和基生胎座,因而把這種植物命名為瓶狀遼寧果。 被子植物又稱有花植物。由于被子植物與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興衰密切相關,因而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長期以來一直是古植物學家研究的焦點。十余年來,科學家先后在遼寧朝陽的義縣組地層中發現了梁氏朝陽序、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始花古果、十字中華果、迪拉麗花等被子植物化石。 瓶狀遼寧果和梁氏朝陽序、遼寧古果、迪拉麗花都是在遼西北票地區黃半吉溝發現的。瓶狀遼寧果保存的是該植物的果實,但科學家可以推斷出它的心皮屬于瓶狀類型。產出這一化石的地層在地質學上稱為義縣組,時代上屬于早白堊世,形成于1。25億年前。 王鑫表示,這么多被子植物化石在早白堊世義縣組的出現再次提示人們,早白堊世不會是被子植物起源的時代,否則就難以解釋被子植物在義縣組的爆發式涌現。 心皮是植物進化的產物,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器官。傳統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論認為,像豆莢狀的對折心皮是最原始的,而且認為對折心皮中的邊緣胎座是最原始的胎座形式。但近年來對于被子植物的系統學研究表明,瓶狀心皮和基生胎座都應當出現在原始的早期被子植物中,但這一觀點此前一直缺乏相應的化石證據支持。瓶狀心皮和基生胎座在早白堊世的瓶狀遼寧果中的出現,是支持上述觀點的第一件化石證據。 |
上一篇:利用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研究獲得進展 下一篇:“兜蘭的雜交育種及其種苗繁殖方法”獲國家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