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蘭栽培與種植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7-28 05:38 |
建蘭是指主花形在盛夏金秋的中國地生根蘭花。植物學界以其主產地福建而為名。 建蘭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耐寒性差,越冬溫度不低于3℃,怕強光直射,不耐水澇和干旱,宜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腐葉上。 建蘭栽培管理較易,但目前養植尚不普遍,應該大力發展。建蘭用于家庭栽培,屬于較好的品種。建蘭宜在春季 翻栽,也可在秋季進行。建蘭原產于我國南方暖地,因此要求的光照比夏蕙略強,而耐寒力稍弱,冬季應加以遮護,以防低溫時遭受凍害。建蘭易發生黃銹病,夏、秋兩季特別注意用甲基托布津防治。如發現少量銹斑應立即剪去。建蘭的花芽出土期和開花期亦應注意防治蝸牛和蛞蝓。 盆栽建蘭,土壤保持濕潤,但不能多澆水.切不可根部積水.夏季要向葉片多噴水.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肥液絕對不能玷污葉片。盛夏高溫強光時,設置遮陰設施,嚴防大雨沖淋,冬季放室內養護,以免凍傷葉片. 常用分株繁殖.在春、秋季均可進行,將密集的假鱗莖叢株,用刀切開分栽,每叢至少3筒.將根部適當修整后盆栽.一般2—3年分株1次。 常有炭疽病,黑斑病和介殼蟲危害。病害用1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蟲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 500倍液噴殺. 苗木網,999miaomu.com 一、繁殖 1、盆具的選擇 以質地粗糙、無上軸、邊底多孔、有盆腳的蘭盆栽蘭較好。批量生產以薄塑料軟盆最為經濟。展銷性養蘭以高簡小盆以便應時套入高雅盆陳列。 2、植料的調配 植料應選擇質地疏松團粒結構好,有機質豐富,透氣性好,排水性能強,有利于好氣性微生物活動,增強蘭菌共生的可選用下列混合植料:腐殖土40%,火燒土40%,粗沙粒20%;香菇泥土30%,火燒土30%,粗沙粒25%,谷糠15%;腐殖土40%,粗沙粒40%,谷糠20%。 3、蘭株的種植 (1)苗木處理 蘭株起苗后,沖洗根群上的泥沙,拆去無葉假鱗莖,剪除病殘葉片和朽根。種植前,種苗用托布津或可殺得2000倍稀釋浸泡半小時,后撈起清水沖洗干凈,放于通風處,涼干水分待栽。 (2)種植 植株只有1-2叢的可栽于盆的正中,盆栽多叢的應把每叢的老株朝向盆中,新株朝盆緣,以提高新株的發芽率和生長發展空間。種植時將最粗植料放入盆內直至盆高度的15%,放入蘭株后,要布勻根群,謹防蘭根折傷,慢慢填入細植料直至盆高的95%,拍搖,使細植料與蘭根緊密結合,細植料在蘭盆中的高度約90%,使于澆灌,蘭株基(假鱗莖)半裸露于盆面,使其更有機會獲得自然光照和新鮮空氣。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二、養護管理 1、控光降溫 建蘭生長適于在年平均氣溫15-23℃之間,夏天氣溫炎熱,用70-80%的塑料遮光網來降溫。 2、高溫促降 因光照過強而引起的高溫,應采取增加遮蔭的層次和密度促使降溫;夏秋季節有光照強,空氣悶熱,氣溫高,應開啟門窗,讓蘭場空氣徹底對流,促使降溫。向通道、蘭架下淋灑清水,向室內空間噴水霧,也可促使降溫溫。 3、保濕通風 蘭場保濕與通風要調控到一個最合理的狀態,以利蘭花生長。保持空氣濕度要采用先進的全自動加濕機亦可向空間、通道、蘭架下噴淋水霧。 保持基質濕度要根據光照、濕度、通風等條件來調控。有土栽培的以2-4天澆1次水,堅持“寧干勿濕”,澆水的時限要因地制宜。野生蘭花原生于山野幽谷,產地四面敞開,但又有林草遮蔭,時有和風吹拂,長期能生長于空氣清新的環境,因此,蘭場也需創造這些蘭花生長條件,蘭場較閉塞的要增開門窗,促使空氣對流。 4、保溫防凍 建蘭只能在有遮擋風霜的防護條件下耐受短暫性的、間歇性的-2至-5℃的低溫,因此,應在冬季溫室保溫,有條件的還可采取加溫設備。 5、施肥 采取“因蘭制宜,看苗定肥、寧淡勿濃、適時薄施”。即根據蘭種、苗勢、生理特點,掌握時機。干肥采用:牛骨粉(含氮4%、磷22.06%)、草木灰(磷1.04%、鉀6.41%),餅肥(氮7%、磷1.32%、鉀2.12%)及火燒土混合肥配制與復合肥交替使用每年盆內不少于4次。液肥以腐熟的有機質肥過濾沖淡液,尿素、磷酸二氫鉀或專用花肥交替作追肥或根外施肥,一般每隔15天一次,在根外施噴時前后二天用清水噴灑葉面一次,沖洗塵土、藥液殘渣。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施肥時間有:①催芽肥(春末夏初):干肥一至二次,根外施肥10天一次,以氮、鉀肥為主,促進地上部莖葉抽發,地下部根系擴展。②發育肥(夏末初秋):新芽葉片伸長出葉,促使新芽健壯,以氮為主,勤施薄施,新芽開葉后以鉀為主促使壯苗,每周用磷酸二氮鉀噴施一次。③促花肥:待新梢葉片不再生長時即轉入花芽分化期,以磷為主,干肥二次,根外施肥每周一次。④秋末初冬,寒露至立冬期間蘭花將轉入休眠期,下干肥一次,液肥二次,葉面噴施每10天一次,以保證安全越冬,含膏育秀,提高來春萌芽率。 |
上一篇:大蒜的病害的種類及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 下一篇:如何種植高油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