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秋種技術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7-28 03:57 |
大力推廣麥經間作套種技術 小麥與其他高效作物實行間作套種,可以有效解決其他高效作物與小麥爭地矛盾,是穩定小麥面積、擴大高效作物面積的有效措施。在具體模式上,重點推廣以下幾種: (1)小麥、越冬菜、花生間作套種技術:一般水澆地采用大溝麥套種的方式,即溝距0.7~0.8米,溝深0.l米,溝底寬0.2米。秋種時,溝底播種2行小麥,壟背播3行越冬菜,次年4月收越冬菜后,在壟背上套種2行花生。 (2)小麥、越冬菜、棉花(西瓜)間作套種技術:小麥秋種前,在1.6米的種植帶內整成60厘米寬低畦、100厘米寬高畦各一個,低畦種3~4行小麥,高畦種越冬菜。次年4月上中旬收越冬菜后在高畦上種2行棉花(或2行西瓜),每畝3500~4000株(西瓜畝留苗850株左右)。 (3)小麥、越冬菜、生姜間作套種技術:按1.8米寬作畦,畦面種2行寬幅小麥,畦背上種l行小麥,行間種越冬菜(菠菜、薹菜等),次年收越冬菜后,于“谷雨”至“立夏”期間在畦面上套種3行生姜,行距60厘米,株距20厘米,種塊75克左右較好,每畝用種350~400公斤。小麥收獲時只割麥穗,留50厘米高的麥秸作為給生姜遮蔭的“影草”。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4)小麥、越冬菜、黃煙、秋菜間作套種技術:每2米為一個種植帶,整成1米寬的高、低畦各一個。低畦秋種6行小麥,高畦種越冬菜。次年“立夏”前收獲越冬菜,5月上旬移栽2行黃煙。麥收后結合黃煙中耕、滅茬,于“立秋”前后壟種2行蘿卜、大白菜等秋菜。 (5)小麥、大蒜、玉米、大豆(或綠豆)間作套種技術:秋種前制成寬1米的大畦和0.7米的小畦。9月下旬于小畦內播種4行大蒜,株行距0.12×0.12米。10月1日前后于大畦內播種6行小麥,行距0.2米。5月上旬在大蒜兩側各套種一行增產潛力大的緊湊性玉米,每畝3500株。小麥收獲后形成1.2米和0.5米寬的大小行,于大行內播種2行大豆或綠豆。 增加耕翻深度和有機肥用量 (一)增加耕翻深度。研究表明,對土壤實行大犁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加深活土層,增強納雨蓄墑能力,有利于小麥根系發育和提高產量。一般在耕深45厘米以內,每深耕3厘米,每畝可增加有效蓄水5方左右,畝增產小麥15~25公斤。但近年來我省用旋耕犁以旋代耕的面積較大,這種旋耕犁耕作層太淺,一般不足15厘米。還有部分機耕地,由于機耕手受經濟利益驅動,往往耕的深度不夠。這樣年復一年,使犁地層加厚,耕層變淺,嚴重影響了小麥的根系發育和小麥產量。因此,今年秋種,各地要充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大中型農業機械,盡量增加耕翻深度,努力擴大機械深耕面積。秋耕宜早不宜遲,要在秋作物收獲后,抓緊進行機械耕翻,防止跑墑,并蓄積秋季降水。對于土層深厚的高產田,耕深要達到25厘米以上,中產田23厘米以上。山旱地可視墑情而宜。墑情好的可適當深耕,墑情差的要淺耕,也可深耕淺耕隔年輪換進行。同時機耕要和機耙結合,切實做到邊耕翻邊耙耢,要耙透、耙實、耙平、耙細,消滅明暗坷垃,切忌深耕淺耙。 999苗木網,www.cqhuayin.com (二)增加有機肥用量。肥料是改善小麥品質,提高小麥產量的物質基礎。有機肥具有養分全、肥效長、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優點。但近幾年受糧價較低的影響,農民對麥田投入明顯減少,尤其是有機肥投入嚴重偏少,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趨勢。因此,為保持小麥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必須增加肥料投入,尤其要注意廣辟肥源,增加有機肥的投入,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增施有機肥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一是發動群眾,大力積攢農家肥;二是大搞秸稈還田。各地可通過秸稈機械還田、秸稈過腹還田和催腐劑漚制秸稈還田等途徑,努力擴大秸稈還田面積。三是有條件的地區,農業部門要和城建、環衛等部門合作,搞好“城肥下鄉”工作,以增加有機肥供應量,但施用時要注意將有機肥充分發酵、腐熟。一般要求高產田畝施有機肥3000~4000公斤,還田麥秸、麥糠等200公斤,或鮮玉米秸800公斤左右;中低產田畝施有機肥2500~3000公斤,還田麥秸(糠)100~200公斤,或鮮玉米秸500~800公斤。 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要注意合理施用化肥,重點調整好氮磷配比,以提高肥效。一般高產田要“控氮、穩磷、增鉀、補充中微量元素”,氮磷鉀配比為1:0.6:0.5~0.7,并根據土壤養分狀況,補充硅、鈣、鋅、硼、錳等中微量元素;中產田要“穩氮、增磷”,氮磷配比為1:0.75;低產田要“增氮、增磷”,氮磷配施,比例為1:1。底化肥的施用量,一般地塊可畝施標準氮肥30~40公斤,標準磷肥50~75公斤,鉀肥15~20公斤,鋅肥1.5公斤左右。施用化肥時要大力推廣化肥深施技術,并做到集中施與分層施相結合。即將基肥總量的50%~60%作犁底肥,40%~50%待整好畦后播種前串施于畦內,入土深度5厘米左右,要堅決杜絕地表撒施。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擴大區域化種植面積和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面積及適期適量足墑播種面積 (一)擴大區域化種植面積。前些年,我省小麥生產由于實行了統一供種、“1.2.5”工程、良種產業化工程等,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品種質量和純度均列全國先進行列。但近幾年,由于多種原因,不少地方亂引、亂種新品種(系),新一輪的品種“多、亂、雜”現象正在抬頭。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是選用優良品種,實行區域化種植。尤其是種植優質專用小麥的地區,更要走“以銷定產,區域化種植,產業化發展”的路子。各地要在認真搞好市場分析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種植面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引導用糧單位與農民簽訂收購合同,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要整鄉鎮或整村集中連片種植一個品種,采用“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的運營模式,以防止混雜,保證品質的穩定性。在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選用上,要根據加工企業的需要,種植產量高,品質穩定,符合加工企業要求的各類專用品種,并要配套相應的栽培技術。今年秋種,面包小麥以種植煙農19號、濟南17號、淄麥12號、PH82~2~2為主,面條小麥主要推廣濟麥19號、煙農15,95021、濰64225等。旱地主要推廣山農優麥2號、煙農19號等。 普通小麥的品種布局要做到因地制宜,區域化種植。要按照“品種類型與生態區域相配套,地力與品種產量水平相配套,早中晚熟品種與適宜播期相配套,水澆條件與品種抗旱性能相配套,高產與優質相配套”的原則,搞好品種布局。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實行統一供種,做到區域化集中連片種植,以提高良種純度,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一般高產田可選用魯麥22號、魯麥23號、濟寧13號、魯麥21號等品種;中產田可選用魯麥21號、濟南16號、魯麥14號等品種;旱地可選擇魯麥21號、煙農18號、萊州3279、魯麥19號等;晚茬麥可選用適于晚播早熟的魯麥15號、魯麥20號、金鐸1號等品種。 苗木網,999miaomu.com (二)擴大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面積。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包衣或藥劑拌種等種子處理技術,是防治小麥苗期病蟲為害,奪取苗全、苗勻、苗壯的有效措施。因此,各地要努力擴大種子處理面積。實行藥劑拌種時,要注意盡可能地使用高效、安全、生態型農藥,以減少農藥殘留,確保小麥優質高產。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散黑穗病等病害發生地塊,可選用2%立克秀按種子量的0.1%~0.15%拌種,或20%粉銹寧按種子量的0.15%拌種。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可選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環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2%拌種。病、蟲混發地塊可選用以上藥劑(殺菌劑+殺蟲劑)混合拌種,用藥量按單獨使用的劑量,播種量適當加大10%~15%。種子包衣,除了可以防治病蟲外,還兼有種肥作用,有條件的地區,要加大推廣力度。 (三)擴大適期適量足墑播種面積。播種是小麥生產中的關鍵環節。為保證小麥出苗后苗全、勻、壯,給群體合理發展和最后豐產打好基礎,應努力擴大適期適量足墑播種面積。 1、適期播種。小麥播種是否適時,對培育冬前壯苗與獲得高產穩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溫度是決定小麥播種期的主要因素。在一般情況下,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8℃~14℃時,為我省小麥的最佳播種期。其中,冬性品種為18℃~16℃、半冬性品種16℃~14℃,冬前壯苗積溫570℃~650℃,一般我省小麥的適宜播期應以10月1日~10月10日為宜。在適宜播期內,旱薄地、粘土澇洼地及冬性品種可適當早播,地力高、砂土地和偏春性品種,可適當晚播;同一品種可先播低產田,再播中產田,最后播高產田。 999苗木網,www.cqhuayin.com 2、適量播種。小麥的適宜播種量因品種、播期、地力水平等條件而定。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應適當減少播量;分蘗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種,應適當增加播量。早播麥田,應適當減少播量;晚播麥田,應適當增如播量。高產麥田,應適當減少播量;低產麥田,應適當增加播量。在適期播種情況下,各類麥田的適宜基本苗為:精播高產麥田,成穗率高的品種每畝8~12萬,成穗率低的品種適當增加播量;半精播中產田每畝12~15萬;旱作麥田每畝12~16萬;晚茬麥田每畝20~30萬;獨稈麥田每畝40~50萬。 3、足墑播種。小麥出苗的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墑情不足的地塊,要及時造墑,水澆條件好的地區要大力推廣整畦后灌水蜇實技術。若秋種前遭受澇災,要及時排水散墑。千萬不能因為搶進度而降低播種質量。在適期內,應掌握“寧可晚播,也要足墑”的原則,做到足墑下種,確保一播全苗。 中國農業網編輯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記者 佚名)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
上一篇:花木種子的貯藏 下一篇:芍藥在華北鹽堿地區的栽培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