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的栽培方法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2:01 |
蘆薈,為百合科蘆薈屬多年生、多漿草本植物,是觀賞、藥用皆優的植物資源。蘆薈容易栽培,全國各地都可進行庭院栽培或盆栽。 1 蘆薈的繁殖 蘆薈是原產非洲的熱帶植物,在原產地,有些種類采用種子繁殖。在我國,以扦插、分株繁殖為主。 1.1扦插繁殖 插穗的培養,選株高30cm以上的植株,將其下部葉片掰下或剪下,追施適量的肥料,可促使腋芽萌發。要注意,不要將葉片全部剪下,至少上部要保留10片葉片,否則腋芽生長緩慢,若留葉過多,則腋芽萌發數量少,經過1a左右的培養,每個母株自下而上可產生幾十個合乎插穗要求的腋芽。當腋芽具有4片葉以上時,于插前1~2d剪取,放于陰涼干燥處,以使剪口收縮、干燥,以防止腐爛和利于發根,扦插深度以3cm為宜,過深因溫度低發根緩慢,過淺因干燥而不利發根。扦插時間要安排在溫度較高的季節,扦插密度每平方米100~150株,應視插穗大小確定,以葉片不相互重疊為度,在扦插過程中,要注意不要碰傷葉片。 插后要注意保持床溫,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高生根快,溫度低則生根慢甚至不生根,溫度過低(低于0℃)則受凍而死,一般溫度在20℃以上時,1個月內可生根。溫度超過35℃時,要采取措施降溫。夏季扦插要搭遮蔭棚或加蓋遮蔭簾,以防強烈的日光灼傷插穗葉片和床溫強烈上升。一般不是特別干旱不需澆水,必須澆水時,要在早、晚進行,床內如有雜草滋生,要及時拔出,在插后至生根前,插穗葉片逐漸變薄、顏色變紅、邊緣內卷,沒有新葉抽出,都屬正常現象,生根后,葉片逐漸轉綠、展平并發新葉。 1.2分株繁殖 一般較大的株植,在基部易發生萌蘗。當萌蘗株長至15~20cm時,可將蘗株的基部與母株相連莖剪斷,挖出,分別栽植,太小的蘗株,盡量不要分,分后生長緩慢,分株繁殖的植株較大,易栽且栽后生長快,抗性強,但是繁殖系數較低。 2 盆栽方法 盆栽蘆薈,優點是容易搬移,在室內窗臺越冬,適于觀賞,可增加北方冬季居室內的氣氛;缺點是較田間栽植的生長速度緩慢。 盆栽蘆薈的土壤按4∶2∶2的比例把園土、腐殖土、細爐灰、腐熟的馬糞或鹿糞混勻后使用。盆栽時先在盆的流水孔上蓋一小瓦片或石子,然后裝2~3cm厚的土,再將苗放入,使根舒展,填土至盆沿1~2cm處,以利澆水,以后隨著植株長大,逐漸更換大盆,換盆時,將根系連同土坨從盆內磕出,如土坨干硬,要澆一些水,磕出后,去掉部分陳土要注意少傷根系和葉片,栽法同前。 盆栽蘆薈,容易管理,在室內1個月不澆水也不會干死,一般夏季1周澆一次水,冬季20d左右澆一次,每隔1~2個月,結合澆水,追施一次液肥。 夏季,可將盆栽蘆薈搬移到室外或陽臺上,以接受充足的陽光,但要注意,室內和室外的環境差異太大,需要有一定過渡過程,即把剛搬至室外的蘆薈,用遮光簾或其他能遮光的物品,遮去一部分光,每隔2~3d調整一次,加大一些光照,調整4~5次即可,否則,葉片會被日光灼傷而形成壞死斑點,影響觀賞效果。 3 大棚溫室種植 由于蘆薈在我國部分省區自然條件下不能安全越冬,因此需采用大棚溫室栽培。目前,蘆薈大棚保護地栽培主要采用深溝高畦栽培法。開溝作畦要與大棚設施類型結構相配套。一般寬6m,高2.5m,長30m的拱形棚,棚內筑2~3畦較為合適,并在中間和兩邊開溝,兼作今后蘆薈葉片采收和除草管理時的作業道。在地下水位較高,土壤較為粘重的地區,開溝深度不得少于30cm。 4 病蟲防治 一般情況下,病蟲害較少,小苗通風透氣不良時,易生蚜蟲和蚧殼蟲,可用有機磷等藥劑噴霧防治,家庭盆栽可噴煙草浸出液防治,大的植株抗蟲害能力較強。若澆水不當,易產生爛根等生理病害,一旦發現爛根,應及時拔出病株,將腐爛部分切除,再重新插入排水良好的基質中,控制澆水。 (記者 佚名)
苗木網,999miaomu.com
|
上一篇:塑料日光溫室葡萄栽培技術 下一篇:防止蟹爪蘭落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