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形成秕莢原因及其預防措施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1:54 |
大豆是開花較多的作物,但其結實成莢率僅占30%~70%。一般情況下,約有一半左右的花不能結實即脫落;5%~25%的花授粉且結實,但籽粒鼓不起來,形成秕莢。大豆結實率除與品種有關外,與栽培管理有密切關系。結實成莢率是影響產量的一大重要因素,減少花莢脫落,提高授粉的花莢正常鼓粒成熟,是提高大豆產量的有效措施。大豆落花落莢或形成秕莢除與高溫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有關外,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1、種植過密:大豆因品種和地力水平不同,其適宜密度差異很大,有些品種在高肥力條件下每畝8000株即可,有些品種在貧瘠土地上種植每畝30000株都不過。超過品種的適宜密度,群體過于郁閉,中下部的葉片由于通風透光不良,很快變黃脫落。大豆花莢主要依靠所在部位的葉片提供養分,雖然鄰近的葉片能夠補償部分養分,但補償的量有限。因此,葉片過早變黃脫落,花莢不能正常鼓粒成熟,或脫落或形成秕莢。 預防措施:了解品種的特性和地力水平,合理密植。 2、水分不足或過量:大豆是需水量較多的作物,如每畝作物一生需水,冬小麥260~400噸,玉米200~300噸,高粱200~300噸,谷子160~200噸,大豆300~400噸。多數作物每生成1克干物質,一般要消耗300~650克水,大豆每形成1克干物質需消耗600~800克水。大豆從分枝開始需水量增大,分枝至鼓粒期的需水量約占大豆一生需水量的60%~80%。大豆開花至鼓粒期是大豆的水分臨屆期,在此期間水分不足會造成植株生長不良,花莢脫落,此期土壤水分不應低于田間持水量的65%~70%,最大持水量的80%最佳。結莢鼓粒期應保持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同樣,田間滯水也會造成大豆生長不良,引起秕莢。 苗木網,999miaomu.com 預防措施:選擇有排灌條件的地塊種植,出現受旱癥狀時及時澆水。值得注意的是,澆灌時應注意天氣,不要大水漫灌,澆后24小時盡量不出現大風雨。雨后田間積水,應及時排除。 3、營養缺乏:任何一種營養元素缺乏較嚴重時都會影響植株生長,秕莢增多。某些營養元素稍有缺乏,雖然能夠開花結實,但往往鼓不起粒,形成秕莢。例如缺鉀、缺鋅、缺硼等,都會大大增加秕莢比率。 解決措施:除增施含有缺乏元素的肥料外,中后期可以采用葉面噴肥解決。噴0.1%~0.2%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解決缺鉀問題;噴0.2%的硫酸鋅水溶液,解決缺鋅問題;噴0.1%~0.2%的硼砂水溶液,解決缺硼問題。溶液的使用量一般每次每畝50公斤左右,間隔5~7天,連噴2~3次。 此外,病蟲害也是引起秕莢增多的原因之一,注意防治病蟲害也是減少秕莢有效措施。(記者 不詳)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
上一篇:空心菜的無公害種植 下一篇:蝴蝶蘭分段養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