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松皰銹病
一、分布及危害
紅松皰銹病屬于五針松瘡銹病,主要危害五針松的枝干皮部。是世界有名的危險性病害,列為國內外檢疫對象。
二、癥狀
? 紅松皰銹病主要危害苗木和20年以內的幼樹枝干皮部。開始在枝干皮部出現淡橙黃色的病斑,邊緣色淡,不易發現.病斑逐漸擴展并生裂縫,8月下旬至9月初在病部溢出初白色后變為橘紅色的蜜滴,具甜味.皮下干后,可見血跡狀斑痕,叫“血跡斑”。第2~3年的4、5月,在病部長出橘黃色孢囊,囊破散放出黃色的銹孢子。因年年發病,皮部加粗變厚,并流出松脂。
? 本病的轉主寄主是返顧馬先蒿和它的多枝變種穗花馬先蒿及東北茶藨子,興安茶藨子,刺李厚皮黑果茶藨子。銹病在這些轉主寄主的葉片上危害,產生夏孢子、冬孢子。
三、病原
? 擔子菌亞門的茶藨引起。性孢子器扁平,生于皮層中,性孢子無色,梨形。銹孢子器初黃白色變為橘黃色,銹孢子球形至卵形,表面分布著平頂柱形的疣,鮮黃色,成堆時橘黃色。生柱銹菌(Cronartium ribicola)
? 病菌的夏孢子堆為橘黃色,夏孢子球形至橢圓形,表面有細刺,鮮黃色。冬孢子堆由梭形褐色的冬孢子聯結成柱狀,冬孢子室溫潮濕條件下萌發形成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球形有喙,透明無色,具油球。
四、發病規律
? 冬孢子于7月開始出現,8~9月陸續產生,并萌發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借風力與松針接觸,萌發后由氣孔侵入,在松針上可見小褐點。菌絲不斷蔓延至枝干皮層中。至第2~3年,枝干皮部出現病斑,生裂縫。8~9月生蜜滴,為性孢子混合液,第3~4年5~7月在病部生銹孢子器,以后每年都可以產生銹孢子,銹孢子借風力傳播侵染轉主寄主茶藨子和馬先蒿葉片。
? 6~8月產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可進行重復侵染,8~9月產生冬孢子柱,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借風傳播侵染松針。
? 本病發生在樹干的薄皮處,因而剛剛定殖的幼苗和20年生以內的幼樹易感病。在雜草叢生的幼林內、林緣、荒坡、溝渠旁的松樹易感病。轉主寄主多的地區病害嚴重。
? 在天然紅松林中該病的轉主寄主主要是茶藨子;在人工林中主要是馬先蒿。
五、防治措施
1、本病害為國家檢疫對象,由疫區輸出苗木等材料要檢疫。病區附近一般不設苗圃。
2、造林后加強撫育管理,鏟除樹旁林內及苗圃周圍的雜草和轉主寄主。有條件的地區可用除草劑清除雜草。
3、對發病率<10%的林分,可用松焦油原液,焦化蠟或875水刷劑(NaoH1%+石灰25%+水74%)等涂抹病部,或用質量濃度為300×10-6內療素注射皮部;發病率>40%以上幼林要進行皆伐。
4、成林后要及時修枝、間伐、通風透光。
5、一種紫霉菌(Tuberculina maxima)能抑制銹孢子產生和潰瘍斑的擴展。 999苗木網,www.cqhuayin.com
相關閱讀:西伯利亞紅松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