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雜棉品種親本繁殖的主要技術措施(上)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1:33 |
湘雜棉品種(特別是湘雜棉3號、湘雜棉 8號)已在長江流域主產棉區大面積種植,國內有多家開發商從事湘雜棉品種F1代的開發工作。為滿足開發商和棉農對湘雜棉品種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既要求快速高效繁殖親本,又要確保種子質量,做到保純、保質、保量。 棉花是常異交作物,自然環境中有一定的異交率,易出現生物學混雜、機械混雜和自然變異。一個優秀的雜交棉品種的親本,經過數年繁衍,若不采取必要的防雜保純和除劣措施,就會出現雜株和變異株。在雜交棉親本材料繁殖過程中,特別是在大量親本繁殖用于制種的情況下,只有對親本嚴格防雜除劣,確保種子高純度、高質量,雜交優勢的利用才能持久。在大量繁殖湘雜棉親本時,如管理不嚴,保純防雜工作不到位,由此生產出面目全非的“親本”,就會失去湘雜棉品種的應用價值。 湘雜棉品種親本繁殖的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1.設立湘雜棉品種親本繁殖區 同一個湘雜棉品種親本繁殖做到集中連片,周圍大面積生產要種植同一個湘雜棉品種,還要有一定的隔離帶,不同品種種植距離至少要相隔500米以上。這樣可以減輕生物學混雜和防止品種交叉混雜,達到防雜保純的目的。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2.改小缽育苗為大缽育苗 這項措施是提高繁殖系數的重要手段之一。湖南省棉花種植營養缽育苗移栽經歷過從小缽到大缽的歷程,它是基于省工、節時的考慮。目前棉花大面積生產育苗移栽采用的營養缽苗缽直徑約6厘米、缽長7厘米,每缽載土量為300克。小缽育苗雖能省工、節時,但它亦有諸多弊端:營養缽體積太小,棉苗根系得不到良好發育,很多幼根從缽內鉆出懸空生長,形成銹根、死棍移栽時亦有很多細根損傷,棉苗栽后成活率下降。用于湘雜棉品種親本繁殖的營養缽要適當加大,苗缽直徑應為7厘米~7.5厘米、缽長10厘米,每缽載土量為600克,這樣棉苗根系在缽內才會有一個良好的發育空間,才能真正提高育苗質量,培育壯苗,提高棉苗移栽成活率,縮短棉苗栽后緩苗期,促進棉苗早發快長。 3.適當稀植 稀植可以實現用最少量種子復制出最大數量的同類種子。目前湖南大面積生產棉花種植密度每667平方米為3500株~4000株,湘雜棉品種親本繁殖密度每667平方米應為1500株~2000株。種植密度降低,育苗用種量自然減少。這樣用種量減少一半,生產面積擴大1倍,收獲量也增大1倍。稀植還可帶來一系列高產繁種的有利因素。種植密度變稀,能改善棉田光照條件和棉株個體發育的空間條件,可提高棉花肥水管理水平,使單株多結鈴,減輕田間蔭蔽,防止爛桃,能多收種子花。(待續) 苗木網,www.cqhuayin.com 作者單位:湖南省棉花科學研究所 (記者 佚名) 苗木網,999miaomu.com |
上一篇:三色堇碎色病 下一篇:盆栽蘆薈防凍的管理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