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的人工栽培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1:31 |
石蒜是中國的珍貴花卉之一,品種眾多,有紅花、小紅花、黃花、淡紅紫色、百合型、白長筒型等,其葉期象蘭花,花型似金燈,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臺灣省已把黃花石蒜出口日本。人工栽培的石蒜花在我市一面市,就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是一極具市場潛力的花卉新品種(參見本刊第35頁,石蒜的觀賞價值)。 石蒜(Lycoris radiata)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國西南至東南部。該植物因生長于山坳的石頭旁,鱗莖外包暗褐色膜質鱗被,似大蒜而得名。長期以來,森林采伐,生態環境破壞,加上山區農民曾進行拉網式采集挖掘,現有的石蒜資源十分貧乏。為了保護、開發石蒜野生資源并使之產業化,開發廈門的花卉新品種以滿足人們對奇、特、美花卉的需求,廈門大學生物系與同安區農科所合作,開展石蒜的人工栽培研究,為發展廈門的花卉產業作出貢獻。 1 材料與方法 1.1 種子 紅花石蒜鱗莖,部分由永春、德化農民上山采集獲得,部分由本課題組前期自繁獲得,合計2 400粒。此外向有關植物園購買了百合型紫花石蒜、黃花石蒜、白花石蒜,小紅花石蒜鱗莖為種子。 1.2 栽培土壤 采用人工配制的營養土、田園土和荒地紅壤為栽培土壤。 營養土邊制作邊用農藥滅蟲,田園土和紅壤進盆前經農藥消毒、太陽下曝曬3天。土壤成分分析按中國農科院士肥所的方法進行。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1.3 種植時間 1997年10月5日~20日。 1.4 栽培方式 供研究鱗莖均用1‰多菌靈浸泡3min,濾干。挑選不同品種、不同規格的種子種于花盆中,每盆3粒,共500盆,其中364盆為紅花石蒜, 其余為從外地購買的其他石蒜品種。豎放,深度以土壤蓋沒種子為準。直徑小于3cm 的種子種于塑料網遮蔭棚的水泥槽中,株行距17~20cm, 也以土壤蓋沒種子為度,土層厚度為12~15cm。另外,于蔭棚內按上述規格種植50粒直徑3cm以上的種子作對照。 盆栽石蒜入土后,移至屋頂平臺上管理。 1.5. 管理方式 種子下地后第一天澆重水以平衡土壤的水份,以后晴天每天澆水1次,陰天隔天澆水1次。整個栽培期定期用農藥對周邊環境進行殺蟲滅菌,并施有機肥及化肥多次。 2. 結果 2.1 石蒜的生長周期 2.1.1 不同石蒜品種生長周期的差異 以營養土分別盆栽紅花石蒜、黃花石蒜、百合型石蒜、紫色石蒜、小紅花石蒜和白長筒石蒜,于1997年10月9日~10日播種,結果表明,各種石蒜品種的生長周期基本一致,但采集于福建的紅花石蒜周期稍長,可能是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所致。 2.1.2 不同石蒜的營養生長過程和長勢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由永春、德化采集到的大紅花石蒜于1997年10月8日下種后, 10月18日見葉片長出土面。該月底,每個葉芽抽出2~3片葉片,成叢狀,如韭菜,末端略帶紫色。1998年1月15日,主側芽皆可達4葉齡, 個別可達5葉齡,株最長葉片平均長度可達22~24cm,寬可達1.1~1.2cm,平衡脈,肉質墨綠。1998年3月5日,主芽平均達8~9葉齡,個別達10葉齡, 最長葉片平均長度為40.9cm,生長旺盛。以后最早抽出的葉片末端干枯凋落,新葉片繼續長出,保持在每個葉芽9~10葉的水平,葉片略有增長。1998年4月6日~5月15日為葉片凋零期,之前整個營養生長周期結束,類似于同科的中國水仙。黃花石蒜和小紅花石蒜的生長過程類似于大紅花石蒜,區別僅在于黃花石蒜葉長可達80~90cm,寬3.5~4.5cm。小紅花石蒜葉長25~30cm,葉寬0.7~0.8cm。上述3種石蒜在廈門地區適應性較強,長勢佳,優于其它品種。以下研究皆以大紅花石蒜為對象。 2.2 石蒜對栽培環境的要求 2.2.1 不同土壤的盆栽石蒜比較 分別使用田園土、紅壤和人工合成的營養土盆栽石蒜。栽培結果表明, 種植于營養土的石蒜葉長、成熟鱗莖圍長,直徑等主要指標分別是田園土的1.3、1.14和1.14倍, 是紅壤栽培石蒜的1.5、1.30和1.29倍,成熟石蒜主鱗莖直徑大小是播種時的1.38倍。栽培于紅壤的產量增加只表現在側芽鱗莖的增多、增大方面,而主鱗莖大小與播種時比較,其直徑只大了0.24cm, 可見人工營養土較適宜于石蒜的人工栽培。 苗木網,www.cqhuayin.com 2.2.2 石蒜對土壤pH的要求 分別以pH5.8和7.8的營養土栽培,每盆種植種球8粒。營養期觀察結果表明,偏堿性土壤不適合石蒜生長,每長出1片葉子不久,其末端就出現枯萎現象;葉片長度明顯短于酸性組,成熟鱗莖小,不飽滿;經葉芽分化期后,進入揚花期,栽培于偏堿性土壤的石蒜基本不開花,而栽培于偏酸性土壤的鱗莖主莖,基本上都能分化出花芽,順利地揚花。 2.2.3 石蒜對生長環境溫度的要求 營養生長期石蒜10月上旬播種,此時最高氣溫不超過30℃,旬平均氣溫24℃,適宜石蒜生長,播種10天,根系生長旺盛,葉片先后長出地面。冬季日平均氣溫8℃以上,最低氣溫達1℃,不影響石蒜生長。至來年4月,由于長期陰雨天氣,光照不足,生長較弱,出現早衰現象,1998年4月6日起出現第一片葉子枯萎,至1998年5月15日前后全部葉片萎縮、干枯,此時旬平均溫度已達24℃。說明石蒜生長的高溫極限為日平均溫度24℃。 2.3 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較 2.3.1 盆栽與水泥槽栽培結果的比較 以偏酸性營養土盆栽石蒜,下種后置屋頂平臺上,不遮蔭;水泥槽栽培石蒜,下種后用孔徑2cm2的黑塑料網遮蔭,網的四周用防蚊紗網隔離, 網棚之上種有西蕃蓮, 以保濕及減少光照。栽培結果表明,遮蔭有利于石蒜的成長。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2.3.2 種子閹割與否的生長情況比較 分別以偏酸性營養土盆栽經閹割和未經閹割的石蒜種子,比較其生長情況。結果表明,閹割不利于石蒜的生長,但對鱗莖肉的葉芽損傷不大。這可能是由于石蒜鱗莖太小,閹割造成養分供應減少所致。 2.4 栽培后的花枝數比較 分別以不同栽培條件(遮蔭網、田園土、紅壤土、土壤pH5.8和pH7.8)網栽石蒜,結果表明,栽培于偏酸營養土的石蒜出花率最高;采用遮蔭網栽于水泥槽的石蒜與之相近,出花率達73%~80%。采用田園土栽培的出花率只是營養土的1/4;紅壤土的出花率最差,僅為3.3%。說明花枝數與鱗莖的營養積累有關,也與栽培土壤的肥力、酸堿度有關。 3. 討論 野生石蒜生長于蔭森潮濕地,其著生地為紅壤,人工栽培石蒜應考慮石蒜生長的自然生態環境。本研究在栽培土壤酸堿性方面(如土壤pH5.8)已基本達到野生自然條件。經過近10年的盆栽觀察,發現只要增加土壤的水份,提高土壤的肥力,適當調整有機肥與無機肥的比例,調整氮、磷、鉀的比例,就可以彌補野生石蒜生態環境的不足。在此基礎上進行較大規模的人工栽培石蒜研究,掌握了適合廈門地區人工栽培的品種。 999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種植時間以10月上、中旬為宜,來年5月中旬 營養生長期結束。整個營養生長周期150~160天, 與野生石蒜營養生長期一致。 氣溫對石蒜生長發育有重大影響, 日平均氣溫超過24℃, 將抑制其葉芽生長, 零上低溫不影響石蒜生長。 晴天要求重水噴淋。雨天應注意排水以防止爛根,不能用無漏底花盆栽培石蒜。 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期皆要求高腐殖質、高土壤肥力的偏酸性土壤。沒有經增效的田園土、紅壤土不適合用于人工栽培野生石蒜。 營養生長后期應適當提高所施肥料中的磷肥比例。 盆栽石蒜應注意控制水份、土壤酸堿性、肥水等因素,可以克服野生生態環境的不足,正常旺盛生長。 網棚遮蔭栽培是另一條較為合適的人工栽培途徑。 閹割對于提高鱗莖的質量沒有意義。 人工栽培石蒜的側芽可以進一步繁殖,解決種球自繁問題。 應去除帶花葉病株,并用常規方法解決蚜蟲危害問題。 綜上所述,本課題已掌握了石蒜人工栽培的主要條件,克服了野生石蒜生態條件的差異,解決了大量栽培的種子問題,摸清了病蟲害發生和防治規律,為石蒜花卉的產業化提供了前期理論基礎。 |
上一篇:水稻空癟粒原因及防止措施 下一篇:栽培蘑菇土法施肥可獲得高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