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松—楊銹病癥狀及危害 防治措施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1:30 |
落葉松—楊銹病 一、分布及為害 廣泛分布于東北華北北部,為害多種落葉松和楊樹,楊樹中主要危害青揚派黑楊派以及這兩派間及派內的雜交種。造成葉片提早1~2月脫落。 二、癥狀 在落葉松上,起初出現短段的褪綠斑,放大鏡觀察,病斑上表面有橘黃色的小皰疹,其上有黑褐色小點,為病菌的性孢子器;褪綠斑下表面產生皰斑,破裂后露出黃粉堆,是病菌的銹孢子器,銹孢子飛散后病斑變為赤褐色銹孢子不再侵染落葉松而是侵染楊樹。 在楊樹葉背面初生淡綠色小斑點,很快出現橘黃色小皰,皰裂后散出黃粉,即為夏孢子堆;秋初于葉正面出現褐色至深栗褐色瘡痂狀斑,為冬孢子堆。 三、病原 1、擔子菌亞門的松-楊柵銹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2、落葉松上:性孢子單胞無色球形;銹孢子鮮黃色,表面有細疣,球形。 3、楊樹葉片上:夏孢子橢圓形,表面有刺;冬孢子長筒形,棕褐色;擔孢子球形。 四、發病規律 早春,上一年楊樹病落葉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氣萌發,產生擔孢子,由氣流傳播到落葉松葉上,孢子萌發出芽管,芽管自氣孔侵入,7~10天后形成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不侵染落葉松,由氣流傳播到楊樹葉上萌發,由氣孔侵入。經10~15天產生夏孢子,它能重復侵染楊樹,因此7、8月份猖獗。8月末以后,病葉上便形成冬孢子堆,隨病落葉落地越冬。 1、潮濕環境是各類孢子萌發侵染的先決條件。 2、樹種抗病性有明顯差異。山楊、新疆楊、毛白楊不發病,中東楊、青楊、小葉楊高度感病,北京楊中度感病,幼樹比大樹感病。 3、病原菌種群存在致病性分化,在歐洲有E1、E22個致病型。國外報道:楊樹葉中含糖量的改變與感病有關,G+蔗糖比例大發病重,病葉中丙氨酸含量減少,天門冬氨酸含量顯著增高。 五、防治措施 1、選育和栽植優質速生和抗病楊樹種類是防治此病的關鍵。結合當地條件,選用抗病品種,實行多品種配置種植。 2、不營造落葉松與楊樹的混交林,至少不要造同齡混交林。 3、苗圃地和造林地應合理密植,避免林地濕度過大。合理施肥,避免氮肥過量和鉀肥不足。提高苗木抗病力。 4、化學藥劑使用:苗圃內于4月末用1%波爾多液噴撒落葉松幼苗,夏季用25%粉銹寧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波爾多液噴撒楊樹苗木(需加0.1%洗衣粉)進行防治。 5、在澳大利亞發現Cladosporum tenuissimum能消解松楊柵銹菌的夏孢子堆,因而可能作為生物防治加以利用。 6、清除或處理越冬病葉以減少侵染來源,育苗時圃地遠離侵染源300米,初春冬芽萌發時及時摘除病芽燒毀或隨見隨摘,盡量減少夏孢子的飛散。 |
上一篇:節能溫室的構建 下一篇:盆栽植物介紹與種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