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中國苗木網苗木供應信息:聯系時請說明是在(999苗木網)上看到的苗木信息
中國園林造景基本手法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1:30 |
中國園林造景基本手法可以歸納為四句話:
因地制宜,順應自然;山水為主,雙重結構;有法無式,重在對比;借景對景,擴大空間。
(一)因地制宜,順應自然指造園應根據不同基地條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抓住自然景色之美,為我所用;這就叫順應自然,使園內景色富有自然魅力,使景色更集中,更精練,更便于觀賞。
處理山水,或謂疊山理水,其規律是“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理貫通,全園生動。”若園林中山無脈絡,混成一堆;園中水又是無源死水,即使樓臺設計精巧,花木品種繁多,也生動不起來。因此造園第一步,確定山的脈絡走向,疏通園中水源,使山水自然交融,十分重要!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眻@林山與水的基本關系是“山因水活,水隨山轉”。實在沒有辦法接通活的地面水,便在溪池的最深處,打幾口井,稱地下水溝通,以保證水的活力,地下水位高的地區,常采用此法。
花草樹木也是使園林景色富有生氣的主要因素。蘇東坡評價園林建筑與植物景觀說:“臺謝為富貴,時至則有。草木如名節,久而后成。”意思說臺榭只要有錢,馬上可造成;花木要十幾年,幾十年才能長成。中國古典園林,看不到西式公園中那樣筆直的林蔭道,修成幾何形的樹,十分對稱的花臺,而樹木幾乎都是姿態舒展,生意盎然,樹與花革混種一起,花果輝映,古拙人畫。植物順在自然,不求名貴和齊全。銀杏、楊柳、榆、槐、皆座上客。石上的青苔,假山的絡石藤,山腳石縫的書帶草,都可增加山石自然真趣,又可藏拙,遮掩斧鑿殘痕。
(二)山水為主,雙重結構中國北京圓明園的設計,使中外游人拍案叫絕,造園家應用了傳統山水構筑技法,在乎地上開挖了湖、海、溪、澗、堆疊了連綿假山,在此基礎上,再在合宜位置上,布置亭柵建筑,從而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景點。大園如此,小園也一樣,蘇州環秀山莊,這個僅有一畝多地的小園,得力于清代造園家戈裕良的精湛技藝,在有限面積之內,塑造了以假山為主,溪池為輔的大起大落的地形,現出質仆自然的山林風貌,園中山有脈、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繞山輕,使咫尺小園,呈現充沛生機,成為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瑰寶。
地形塑造,只是造園第一個結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游園路線,也就是在山水結構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橋梁、游廊、廳堂、亭棚、樓臺,對第一層次精加工,使人們有觀花賞景、休息、起居、生活之地,并設立多種活動內容的觀賞點,使兩層次溶合一起,園林藝術才算完善。地形與建筑兩個層次結合的一般規律是互相依托,互相陪襯,相得益彰。
(三)有法無式,重在對比造園除了因地制宜,順應自然這一總的藝術原則外,不可能有固定格式,這就是有法無式的基本含義。在具體TRTT肺對比法貝啊應用,最為突出。造園家來用的動靜,曲直、大小,藏露,隱顯、開合,聚散等藝術手法,皆對比法則之運用。動靜對比,對園林規模大小,有不同的側重。大園以動觀為主,以靜觀為輔,小園則反之。蘇州拙政園面積較大,水面多,因此,路緣池轉,廊引認隨,景點比較分散,游人在緩步移動中賞景。而網師園地小,主要景物環池而設,繞池一周,多處可坐可留。如檻前觀魚或亭中待月,則以靜觀為主。
園林的曲直對比主要在曲。造園理論中有“水必曲,園必隔”的名言,故園林多曲水、曲路、曲廊、曲橋。這些“曲”增加了游覽路線,延長了賞景時間,擴大了園林空間感。又可造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藏露對比。園林也常采用反襯對比法,如欲放先收,欲暢先阻,欲明先暗等。游蘇州留園,從便門人,先要穿過一道狹小的走廊、廊壁無窗,光線晦暗,隨廊轉七八次彎,過幾個小天井,才達到園內第一景。以走廊的窄、暗、幽,反襯園景開敞、明炔,對比效果,非常強烈。
(四)借天對景擴大空間造園設計,突破自身基地范圍的局限,充分利用周圍的自然美景,因地借景,選擇合適的觀賞位置,延伸與擴大景觀視野的深度與廣度,使園內外的風景成為一體,是園林布局結構的關鍵之一。借景能擴大國林空間感,把周圍環境具有的自然美,借人園內,同時,也通過借景,使人工創造的園林,溶化在自然景色中,增添園林的自然野趣,借景對景,相輔而相成。
明末計成在《園冶》中說,借景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因時而借等。遠借是較遠距離的借對。如北京頤和園。圓明園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有些城市園林,為了鬧中取靜,筑有較高圍墻。因此從亭閣外望,已為高墻所阻,于是設立一定高度的觀賞點于假山之頂,便可遠借郭外青山,天外流水。鄰借,如拙政園西部的兩宜亭,建立在假山上,使隔壁鄰家花園美景,同獻于眼前。又如鄰近有景,可通過花窗、門洞,進行互對互借。游廊中各種花式窗洞,使園林對景呈現出多佯形式,成為我國園林又一特色。
仰借、俯借、是觀賞視角差別,杜甫名句:“窗含西嶺干秋雪”,是通過窗遠借嶺上雪,這就是仰借!伴T泊東吳萬里船”,是從門內下看江中船只,這就是俯借了。因時而借則更靈活。
同一景色可借入清風、麗日、青山、陰月,這是因時而借的佳例。理解借景對景之道,可以擴大視野,開闊胸襟,進上一步須略自然二之美。
|
上一篇:紅豆杉藥用林栽培技術要點 下一篇:西瓜周年栽培管理要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