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蘭傳統栽培方法的改進 |
當前位置: 999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使用栽培基質方面傳統栽培方法,多采用塘泥干碎粒,栽植蘭株時按泥粒大中小順序依次放入盆內。此栽培方法除了成本較大、工作耗時外,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較難維持蘭株所需水、氣、熱、肥的平衡,為此,我們對栽培基質作了一些改進。其配方是,采用以較粗河沙為主,以7:3比例,混于水苔種植。這樣,粗沙吸附能力較差有利于水分排除,不會積存較多水肥,且沙粒間空隙較大,盆內外容易進行氣體交換,做到濕而不漬,肥而不害。而水苔具有一定的含水力和疏水力,保持相應濕度又不積水,又保持基質疏松,防止河沙因澆水而沉積。我們曾作過試驗,兩種不同基質種植后3個月拔起作比較,以塘泥種植的蘭株,種植時的舊根系已全部爛掉,新根只有2~3cm長,且生長時有停頓或發黑;而河沙基質種植的蘭株,種植時的舊根系尚保持完好,且發新根數量多,長達6~8cm,根尖生長正常,根系較粗壯,全根雪白。 出現以上情況,主要是塘泥粒保水保肥力強導致水分在盆內停留時間較長,且塘泥微孔作用容易積存殘肥造成肥效疊加,這樣遇水易漬,遇肥易害,使生長條件難以恒定,影響根系的生長,而根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蘭株的生長。 (三)施肥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在施肥方面,傳統的栽培方法,采取審慎態度,認為少施肥或不施肥,就算追肥也多施用花生麩或其漚制物。當然,這類肥料含有大量有機質,但也容易滋長病原物。雖屬于有機質肥,且缺乏微量元素。由于肥分的不完全,勢必影響蘭株的生長。為此,我們在種植后采用“魔肥”進行追肥,由于此肥屬于慢性分解肥,除含有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外,尚含有多種微量元素,且肥效保持4個月以上。這樣既滿足蘭株對大量肥分元素需要,其緩解作用又限制肥分釋放以免過于集中而使蘭株受害,又能使蘭株所需微量元素得到滿足而促其健康地生長。有人曾使用“魔肥”造成蘭花栽培的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是施肥后的澆水次數及份量不足所造成。 (四)水分管理 廣東蘭界有句話:“只有淋死蘭,沒有旱死蘭”,意思就是蘭花不怕旱,而是怕水分太多造成蘭株死亡。這樣導致了一個觀念,認為蘭花能耐干旱,可以在干燥的條件下生長或對水分補充要求不嚴。殊不知這樣會導致蘭株經常處于缺水狀況,勢必產生不良效果。對此,我們采用強水進行管理,待盆面植料稍干就要澆水,澆水次數不定,除下雨外,基本上每天澆水1~2次,以保持栽培基質的濕潤,尤其在新芽期更為重要。因新芽生長需要大量水分參與生理生化作用,否則,新芽生長受阻。況且加強澆水有利于基質內新舊氣體交換和養分釋放而得到補充。只要與栽培基質相配合,澆水次數多些也無妨。 999苗木網,www.cqhuayin.com (五)病害的防治 傳統栽培方法,主要栽培目的是賞花,往往忽視葉片的病害的防治,導致蘭葉受病原物侵染產生病斑,而影響蘭株整體的觀賞效果。當發現病害時,只采用殺菌劑對病害進行治而忽視了防,這樣可能會控制病害發展,但無法消除病斑,造成難以彌補的觀感缺陷。因此,我們每月均噴藥2~3次,做到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在藥物選擇上,采用多種劑型殺菌劑混合進行防治,特別采用易形成“膜”性的藥物,這種藥物因噴灑后藥物覆蓋葉面而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了病原物的侵染。經常噴藥,也容易消除傳染源,減少病原物累積的機會,這樣就會保持植株的完好,特別是葉片的完整性,就容易出高質量的成品。有些地方種植蘭花,雖經多年栽培,數量始終增長不起來,主要是對病害控制不嚴。在栽培過程中,只注意新芽開葉時,葉片沒有病斑,而忽視防病,當新芽逐漸成株后又會感病,老苗垮掉無法保持完好的植株,故數量也增加不起來了。 (六)換盆與分株 傳統的方法,均為每年換盆及分株一次,這對蘭株生長較為穩妥,但也較為保守,主要是對蘭株數量增長欠缺促進作用。我們采用每年換盆2次,換盆時進行分株均取得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12月換盆分株后春芽長到6月份時就會差不多“結頭”,新苗結頭后就進行第二次分盆分株了。到7~8月份對秋芽加強水肥管理,到12月份秋芽也會結頭了,這樣每年促使蘭株產生新芽兩次,蘭株數量就會加倍增長。有人認為6~7月份是最熱的天氣,不宜換盆和分株,但我們的實踐證明,只要細心操作不弄斷蘭根,防止水傷和病原物感染,效果是令人滿意的。也較好地解決了秋芽來得小和少的問題。 苗木網,999miaomu.com 蘭花的栽培是需要各種條件的配合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因此,必須從蘭花的生態要求出發,因地制宜,對容器、基質、水肥及病害的防治、換盆分株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綜合考慮,滿足其生理生化的需要才能使蘭花健康地成長。 (記者 佚名) 苗木網,999miaom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