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內容簡介及技術指標
山區稻田在海拔高,氣溫低,特別春季回溫慢,秧苗移栽后返青成活時間長,分蘗少,苗僵質弱,后期有效穗嚴重不足,每穗實粒數偏少,導致畝產量低下。1998年我市在峨眉山市、馬邊縣安排了水稻地膜全程覆蓋栽培試驗,結果表明,采用旱育的秧苗移栽后分蘗早生快發,幾乎無返青期,畝最高苗可比不蓋膜的增加50%以上,畝有效穗增加15--20%,穗子著粒數和結實率也提高5―10%,畝產量增加65―110公斤,增幅達15―30%。
技術指標:(1)選用中熟或中熟偏遲熟的雜交稻高產組合。(2)播種量和播種期:1.3―1.5公斤,播種期與當地壩區相同。(3)采用塑料軟盤營養土添加壯秧劑旱育秧,中小苗移栽。(4)大田一次性施足底肥,畝施優質人畜糞15--20擔,尿素15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氯化鉀5公斤。大田按1.9米開廂,并開好圍邊溝,廂寬1.6―1.65米,溝寬0.25―0.30米,溝深0.15―0.20米,每廂栽8行,退窩0.13―0.16米,畝植1.75―2.16萬窩,每窩雙苗。(5)大田管理不需除草,一般不需追肥,如發現后期有脫肥現象,可在抽穗期前后畝用2―3公斤尿素兌成50倍液噴施葉面作追肥。防病治蟲與普通栽培相同。(6)大田管水從移栽到乳熟期始終保持半溝水,水不上廂面,乳熟期開始排水。 苗木網,999miaomu.com
二、使用說明
1.該技術適宜在海拔700―1200米的稻田中采用,且海拔越高,增交效果越顯著,而在低海拔的平壩地區增產效果不明顯,無蓋膜的必要。 .
2.穩田開廂不能太淺,水不能上廂面。乳熟期開始排水,是為收割時廂面已較干硬,人能站在廂面上作業。
3.一次性施足底肥,盡量滿足水稻全程生長的需要。
4.選用厚度0.004毫米,幅寬2米的白色超微膜以利于戳洞移栽。收割后要及時清理干凈膜,以兔殘留造成污染。
三、投入產出,社會經濟效益,市場前景等
每畝大田需用2.5公斤超微,約20元,整田、開廂、蓋膜多費工1.5個,計15元,節省種子0.5公斤以上,節省除草、追肥工時至少2個,還可節約用水100立方米,畝新增投入最多20元,而每畝右增產稻谷100公斤以上,按現市場中等價每公斤1.20元計算,畝增產值120元,畝增純收入100元。
我市海拔750米以上的稻田至少有20萬畝,如果全面采用該項技術,則每年可增產稻谷2000萬公斤,增加產值2400萬元,增加純收入2000萬元,其經濟效益極為顯著,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推廣該項技術,可以大大緩解退耕還林與山區群眾口糧之間存在的矛盾,可促進退耕還林和保護天然林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其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是極為顯著的。(記者 佚名) 999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