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菇事安排:一般在2月上旬制種,4月下旬裝袋滅菌,8月上旬開始出菇,11月上旬采收完畢。 二、品種選擇:選擇耐高溫型品種,我地選用蘇香1號、1310等品種。 三、栽培場所:栽培場所要盡量涼爽、濕潤。利用大棚或在豐產(chǎn)林下、山后坡等地用小拱棚進行生產(chǎn),大棚上面蓋遮陽網(wǎng),或在棚前種植絲瓜、冬瓜等爬蔓作物。 四、栽培管理:①配方:鋸末80%,麩皮18%,糖和石膏各1%,料水比1:1.2;鋸末20%、玉米芯60%、麩皮15%、玉米粉4%、石膏1%,料水比1:1.25~1.35。②配料:原料過篩,剔除木塊等硬物,防止刺破袋。按配方要求稱取,翻動拌勻。麩皮不可過多,過多易使料酸變。后將溶好的白糖水、水,分次灑入料中拌勻。之后,最好在2小時內(nèi)裝袋,防止酸敗。氣溫高時,料中可添加0.1%多菌靈或克霉王等。③裝袋:用石灰水把配好的料調(diào)至pH6~6.5,吸足水后,立即裝袋、壓實,也可用裝袋機,菌袋用高密度低壓聚乙烯膜,規(guī)格:長×寬×厚為50~60厘米×15~17厘米×0.05毫米。④滅菌:裝袋后要立即遭鍋滅菌,料袋要放整齊,最好用周轉(zhuǎn)筐。先用大火猛攻,2~3小時內(nèi)達到100℃,持續(xù)8~10小時,再逐步降溫。③接種:滅菌后的菌袋搬進接種室,呈“井”字形交叉堆放,當(dāng)溫度降到28℃以下時,接種。接種前,接種室內(nèi)一切用具都需用煙霧消毒劑消毒;菌種瓶、袋表面和操作人員的衣服、手用75%酒精消毒。接種塊盡量保持完整,有利菌絲萌發(fā)和成活。接種速度要快,接種量要足;接種室內(nèi)盡量避免人員走動、說話;接種時間最好在早、晚。⑥發(fā)菌:接種后,將菌袋輕搬至室內(nèi),如在棚內(nèi)發(fā)菌,使用前要消毒,地面撒石灰粉。氣溫高時早、晚通風(fēng),低時中午通風(fēng)。每10天倒袋1次,檢查菌絲生長情況,上、中、下調(diào)換位置,要輕拿輕放。如發(fā)現(xiàn)雜菌菌落在5厘米以內(nèi),可用95%酒精或20%甲醛注射,手按摩使藥滲入,用膠布封口;污染嚴(yán)重的要隔離、處理。隨著菌絲生長,需人為在菌絲生長部位扎眼增氧。密切注意發(fā)菌溫度,并酌情調(diào)整堆碼層次。⑦脫袋:脫袋最佳時期是在滿袋后10~15天,一般從接種時算起,早熟品種60~65天,中晚熟品種80~90天,菌絲呈淡黃色。⑧催菇:把脫袋后的菌棒移至扎好支架的棚內(nèi),豎放于地面,其上架設(shè)小拱棚,并用塑料薄摸覆蓋,以利于保濕,注意遮陽。當(dāng)潔蕾發(fā)生后,每天要加強通風(fēng),增加噴灌。(記者 佚名) 苗木網(wǎng),www.cqhuayi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