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區冬小麥生產如何應對冬季氣候變暖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8-03 12:47 |
沿海地區冬小麥生產如何應對冬季氣候變暖 999苗木網,www.cqhuayin.com 70年代14.912.986.52.125.5615.9910.1317.95 80年代15.23.126.592.375.0316.3210.2418.35 90年代15.713.797.643.126.2416.7310.4118.84 53-90年平均14.733.016.632.085.4515.919.9617.89 91-2002年平均14.674.827.823.446.7716.6311.1518.46 2、90年代以來暖冬氣候對冬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 根據江蘇東臺市的氣象資料分析,1991年-2002年12年冬小麥播種出苗后至返青拔節期(11/中-3/中)的130天中,平均氣溫4.82℃,比1953-1990年的38年同期平均的3.01℃,高1.81℃。這一階段零度以上的活動積溫達626.6℃,比前38年平均多235.3℃。冬季氣溫升高,有效積溫增加,對冬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產生諸多影響: 2.1暖冬使冬小麥的單株分蘗增加,最終成穗數增多。據東臺市冬小麥系統苗情考察,在1999年的明顯暖冬氣候條件下,冬小麥越冬前單株分蘗達1.46個,越冬期又增加1.44個,與1992年冬季氣溫相對正常條件下,同期播種的小麥相比,越冬前單株分蘗多0.47個,越冬期增加分蘗多0.44個。最終成穗數達34.64萬,高2.78萬穗。這充分表明,暖冬有利于促進小麥分蘗,增加成穗數。 2.2暖冬還會造成冬小麥生育超前,拔節提早,容易受倒春寒凍害。暖冬導致冬小麥幼穗分化提早,發育進程加快,拔節期提前的現象比較明顯。據東臺市系統苗情考察資料:90年代的10年,冬小麥拔節期平均由80年代的3月18日提早到3月12日,前移6天。其中1995年、1998年拔節期分別提早到3月6日和3月8日,提早了10-12天。在90年代的十年中,至越冬期結束(2月20日),主莖葉齡超過7葉的就有3年,其中發生倒春寒的有2年,分別是1995年和1998年。1995年4月1-4日,最低氣溫為-1.3℃,并連續出現明霜,使播期較早的冬小麥主莖幼穗凍死率達38.6%;1998年3月18-19日的寒潮襲擊,平均氣溫從18日的14℃,下降到19日的0.1℃,19日凌晨最低氣溫-1.4℃,導致播期較早的冬小麥主莖穗一級凍傷率達33.3%,二級凍傷率13.8%。這表明,暖冬氣候條件下,播期較早的冬小麥容易出現凍害。 苗木網,999miaomu.com 2.3暖冬容易引起冬小麥群體總量偏高,倒伏危險上升。90年代10年,3月20日平均每畝總莖蘗苗達71.8萬,比80年代同期畝總苗上升了6.6萬苗,比70年代同期上升11.2萬苗,加之沿海地區4-5月份風雨天氣相對較多,倒伏的危險明顯加大。在90年代的10年中,東臺市冬小麥大面積倒伏減產的年份就有3年,占30%,比80年代前增加了11.8個百分點。 3、應對策略與主要措施。 氣候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境。溫度是影響冬小麥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實踐證明,冬季氣候變暖正對冬小麥生產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而且這種趨勢還在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冬季氣候變暖的實際,在冬小麥生產上制定相應的策略,采取積極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 3.1因地制宜選用良種。 沿海各地要根據各自氣候特點和種植習慣,選用對路品種。一般黃淮之間應選用冬性品種,江淮北部地區以半冬性品種為好,南部地區以春性品種為主,長江以南應種植春性品種。尤其是江淮南部和長江以南地區4-5月份經常出現連陰雨天氣,必須選用耐漬性強,赤霉病抗性好的品種。 3.2適當推遲播種時間。 在冬季變暖的氣候條件下,要適當推遲冬小麥的播種時間,以防冬前拔節,遭受凍害。具體播種的時間要以壯苗越冬為目標,春性品種按越冬前(12月20日)活動積溫400℃,半冬性品種450℃,冬性品種500℃的指標,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進行合理確定。一般播種期要比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確定的播種時間適當推遲7-10天,以免播種過早生育超前而發生凍害。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3.3適當減少播種量。 冬季氣候變暖,冬小麥播后出葉速度加快,分蘗增加。因此,在冬小麥生產上既要充分利用暖冬氣溫偏高的優勢,增加分蘗成穗,又要保持冬小麥群體總量合理,降低倒伏危險。要適當降低播種量,控制合理群體起點。一般每畝基本苗掌握在12-15萬為宜,播種量要比90年代末期減少20%左右。 3.4科學搞好應變管理。 根據近15年氣候變暖趨勢的分析,暖冬與倒春寒出現的機率大約5年左右一遇,措施上應以預防為主。在暖冬氣候下,要針對麥苗旺長的趨勢,及時采取冬季鎮壓、澆河泥漿、鋪生和對過密苗進行抽行除苗等農業措施,確保群體總量合理;返青階段可噴施多效唑每畝40-50克控高防倒;根據天氣預報在春季寒流前采取適當竄墑窨水,提高保溫增墑效果;對膘分差的麥苗適當補施平衡肥,提高植株抗寒能力;寒流過境造成凍傷以后,要因凍傷情況合理補肥促進恢復生長。一般主莖和分蘗凍傷凍死率在20%以下,畝施尿素5-7.5公斤;凍死凍傷率在30-60%,畝施尿素10-15公斤,通過及時凍傷補肥,促進分蘗成穗,減輕災害損失。 (記者 佚名)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
上一篇:雜交水稻施肥技術 下一篇:天寒地凍 瓜菜管理重保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