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渭北旱地主要糧食作物,應充分利用當地水、肥、氣、熱等資源,不斷采用新的栽培技術措施,以實現高產、優質、增效的目的。 一、深翻整地。農諺道:“要想吃白面,頭伏把地犁一遍”。“麥地不深翻,麥根無處鉆”。早機耕深滅茬,有利于促進土壤熟化,恢復地力,增強透氣性,多容納雨水,據試驗,深耕20厘米,比淺耕,每畝多蓄水57立方米。7月上中旬,深耕20厘米以上,并旋耕整平,合口過伏,減少水分蒸發面積。提倡麥、豆作物輪作倒茬,養分全面利用,用地養地結合,為小麥生長創造良好土壤環境。 二、飽施底肥。農諺說:“麥是胎里富,糞少麥苗瘦”。近年實踐證明,旱地小麥施肥要以底肥為主,土肥與化肥結合,氮磷配合使用效果好。小麥畝產量達到400—500公斤,施土肥4000—5000公斤,碳銨50公斤,磷肥50公斤,結合播前淺耕整地—次施入,比分次施利用率高,增產效果明顯。 三、選擇品種。農民說:“小麥要增產、種子年年選”。優良品種,在當地環境條件下,能滿足它生長發育要求時,才能充分發揮優良特性和增產潛力,在生產中收效顯著。良種是增產的內在因素,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選擇品種。例如,冬性品種武農148在陜西咸陽表現冬性,種在寶雞麟游縣就不能安全越冬。要因海拔高度、地力水平,夏閑歇茬地還是復種回茬地來確定冬性、半冬性或春性品種。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目前,渭北地區推廣表現高產、優質品種有:陜優225、中優9507、高優503、陜253、銅麥四號、小偃503、小偃81等。陜西麟游縣農技中心近五年試驗,示范種植宜于坡地,簿地種植品種:普麥57、蘭天10號、銅麥三號、普冰143、臨汾615。這些品種耐旱、耐寒,適應性強,銹病輕度感染、試驗結果進入前2名,比對照品種長武134增產10%以上,每畝可達400公斤。同時,購種時注意選成熟飽滿,形狀、色澤一致種子。 四、適時播種。古人傳:“白露種高山、秋分種平川”。適時播種與合理播量關系小麥苗壯,不倒伏、高產的重要措施。要依據不同地區、地勢、土質、氣候來確定播期、品種、播量。 1.播期: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8—16℃時,為冬性品種適宜播期;氣溫16—14℃是弱冬性品種適宜播期,以2004年為例,陜西麟游縣冬性品種播期在9月16日至22日;氣溫14—12℃時,為春性品種適宜播期,地膜種植比露地推遲10天播種為宜。以爭時培育壯苗、多分蘗。 2.播量:根據近年來旱地小麥高產田塊調查,冬性品種播量每畝墑情好8公斤、墑情差9公斤為宜;弱冬性品種7—8公斤為宜;春性品種9公斤為宜,千粒重50克以上品種每畝增加0.5公斤播量。掌握好播期播量建立合理群體是增產的基礎。 苗木網,999miaomu.com 3.曬種:播前曬種4—8小時,能促進種子后熟,提高發芽率,殺死種子表面病菌,播后出苗快整齊。 4.拌種:播種時用10%“地蟲克”顆粒劑300克拌種籽9公斤,防治螻咕、蠐螬、金針蟲、地老虎等地下害蟲,有利保苗全苗。 5.播種:采用機械條播,旱地播種深度5厘米為宜,機條播下種均勻深度一致,出苗快、苗齊。 五、秋冬管理。老農說:“秋種冬管,來年一定增產”。目標是群體合理,個體壯而不旺。標準是冬季分蘗總莖數達到40—50萬,單株大葉2—3個。 1.補苗:小麥出土現行后,田間有漏播或缺苗斷條現象,用同一品種,先浸種催芽,及時補種。 2.除草:冬前化除,雜草幼嫩,蠟質層薄,雜草裸露面積大,未木質化,抗藥性差,化除效果好。選擇田間有濕度、氣溫10%左右,晴天無風時葉面噴灑藥,氣溫5℃時停止化除。選用高效安全對后茬無影響的除草劑,75%巨星可分散粉劑1.3克對水30公斤,3%世馬油懸劑10克對水30公斤,6.9%驃馬水乳劑10克對水30公斤。也可人工除草,起到疏松表土,提高地溫作用。 3.施肥:晚播或重茬種植,長勢弱,分蘗少、葉色發黃,主莖葉片少的田塊,追條施尿素,每畝施7—10公斤。小麥分蘗期普遍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0.3%水溶液30公斤,起到促進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4.耙耱:渭北流傳:“10月耕麥巧上糞”。旱地小麥碾壓耙耱,是冬前有效抗旱保墑措施。大地封凍前,冬鋤或追肥后,麥田普遍耙耱一次,松土通氣、增溫保墑、促進根系生長。 5.管護:小麥靠綠色葉片的光合作用,制造積累營養,禁止麥田牛羊啃青,保護功能葉片和分蘗,是培育壯苗大葉的關鍵。(記者 佚名)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