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花燭(Anthurium andraeanum)又名安祖花,天南星科花燭屬,常綠草本植物。原產中美洲、南美洲熱帶雨林。性喜溫暖、潮濕、陰暗且排水良好的環境;單花頂生,花梗長50~80cm,肉穗狀花序直立,呈黃色、紅色或綠色,佛焰苞革質,有蠟質層,有紅、粉、橙、綠、白、紫及混合色等多種顏色。苞片形狀獨特,色彩艷麗,耐插期長,且葉色鮮綠,即可觀花、又可賞葉,主要用作鮮切花材,也適合盆栽供室內觀賞,是國內、外重要的高檔觀賞花卉。 1 繁殖方法 大葉花燭主要通過有性雜交培育優良植株。但由于是異花授粉植物,雜交后代性狀分離,變異很大;因此,生產中常采用分株和組織培養等無性繁殖方法,以保持母株的優良性狀。 分株繁殖一般在春季進行,將有3片葉以上的子株從母株基部連莖帶根分取下來,消毒后植于無土基質內,精細管理1個月左右即可種植。 組織培養是進行無性繁殖的主要方法,采用愈傷組織或葉片切塊,置于培養基中進行培育,整個過程在實驗室無菌條件下完成。 2 育苗技術 大葉花燭分株幼苗和組培瓶苗經5~7天煉苗后即可移栽。出瓶苗移栽前必須洗凈基質,并用0.02%高錳酸鉀進行消毒。采用無土栽培法,移栽時不得損傷幼苗,并保持基質疏松。苗期切勿澆水過多,以免根系缺氧、生長不良,嚴重時會引起爛苗(猝倒病)。移栽后10天即可施肥,以葉面噴施為主,每周噴施1~2次0.1%三元素復合肥,或0.2%磷酸二氫鉀;按照薄肥勤施的原則,1個月后采用稀釋的礬肥水100倍液施肥,每次施肥后應噴淋1遍清水。由于大葉花燭比其它觀葉花卉對鎂的需要量大,所以應注意鎂肥的追施。移栽初期要求弱光條件(800~1000Lx),10天后逐步增加光照強度。小苗在育苗棚內生長半年左右,高6~8cm即可出圃。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3 栽培管理 3.1 光照調節 大葉花燭喜陰,生長期忌干旱和強光直射,適宜光照強度為20000~25000Lx,超過25000Lx會促進側芽產生,超過30000Lx會導致花色變暗,葉片失去光澤。生產中一般采用雙層黑色遮陽網遮光。冬季需加蓋草簾保溫,每天根據光照和溫度,早上卷起,傍晚放下;陰天氣溫偏低,中午保證最少2小時通風時間。春季和秋季光照過強時,每隔4條草簾卷起1條,遮光率80%左右,避免因光照過強而使葉片失去光澤,甚至灼傷。 3.2 溫濕度控制 大葉花燭栽培基質以珍珠巖20%+草炭土80%為最好,基質的濕度應保持潤而不過濕。溫室內空氣濕度以60%~70%、溫度以18~28℃為宜。最低不得低于13℃,低于13℃易發生寒害,短時間低于9℃會出現凍害,葉面顯現白斑,幼蕾枯萎。因此,冬季和早春應特別注意防低溫危害。在北方高溫季節應經常向步道和空間噴水降溫,同時注意通風換氣,以免造成花、葉片畸形。 3.3 肥水管理 采用豆餅20kg、過磷酸鈣或豬糞、雞糞15kg、加骨粉2.5kg、硫酸亞鐵2.5kg、水250kg,曬漚30天的礬肥水,稀釋100倍,緩緩澆入根部,每隔15天澆1次。施肥后噴淋1遍清水,以防肥液滯留而損傷葉片。大葉花燭對水質要求比較嚴格,地表水和地下水需調整修正后才能使用,栽培時灌溉及配肥用水最好使用雨水。大葉花燭對鐵、錳、硼、銅、鋅、鉬等微量元素的要求很嚴格,在基質和肥液酸堿度不合理的情況下,極易發生缺素癥,而且植株對營養元素的選擇吸收也會影響到基質的酸堿度,必須定期檢測,使基質的pH保持在5.2~6.2內。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4 病蟲害防治 4.1 細菌病害 主要有枯萎病和疫病,目前還沒有根治的特效藥,所以預防很重要。在疫區可采用疫枯寧1000倍液、硫酸鏈霉素3000倍液進行噴施,同時噴施苗床和栽培床,每周1次,輪換用藥,連噴6~8遍,可有效防止細菌性病害的發生。 4.2 真菌病害 主要有葉斑病、霜霉病、炭疽病、根腐病、萎縮病、基腐病等。葉部病害初發期,每隔6~8天噴1次藥劑,連噴3~4次進行防治。選用甲基托布津500800倍加百菌清800~1000倍液、克菌丹或硫懸劑500~800倍液,或防霜寶800~1000倍液等多種藥劑交替使用。此外,還要控制棚內溫、濕度,溫度控制在20~25℃,濕度控制在65%~70%,注意經常通風換氣。 4.3 蟲害 主要有根結線蟲、蚜蟲、紅蜘蛛、介殼蟲、粉虱及鱗翅目斜紋夜蛾和菜青蟲。應采用草炭土作基質,杜絕線蟲來源。一旦發現,先清除被害植株,再進行苗床消毒滅蟲,用涕滅威5~10g/平方米,或克線磷顆粒10~20g/平方米撒布均勻,然后噴清水淋濕栽培床。用除螨靈、殺螨醇等防治螨類害蟲。用生物防治或黃板誘粘,抗蚜威、溴氰菊酯、魚藤精、綠乳油等稀釋噴霧防治蚜蟲。對鱗翅目害蟲,首先要封嚴遮陽網和防蟲網,蟲口密度不大時,人工撲殺幼蟲、成蟲,摘除卵塊;嚴重發生時,用殺滅菊酯、滅多蟲、綠威、快克等稀釋噴霧,兼殺介殼蟲、薊馬和白粉虱及其他害蟲。(記者 中華園林網)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