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長速度快、健壯優質的苗木是苗圃事業成功的根本,而其栽培方式及所用的介質和肥料是培育過程中最直接的幾大因素。首先來比較一下苗木大田栽培和容器栽培的幾點區別。
幾千年來苗木生產都在大田中進行。大田里生產苗木最大的特點是株行距固定,生長期間很難移動。通常業者為了省地,苗與苗之間的距離都很小,很容易導致過擠,通風不良,從而使植株徒長,莖細,底部無葉,易發病蟲害。另外,為移植方便,業者往往把地上部分側枝從主干上砍掉,再加上移植時根部易受傷而不得不重修剪,造成了植株株型的變化,大大降低了觀賞價值。
而容器栽培苗木的根全部在容器內,移植時不會受傷,移植后對植物的株型和生長幾乎沒有影響。容器栽培苗木能結合苗木生長所有的需求,選用合適的介質,并有效控制植物生長必需的光照、水分、肥料,所以一般容器苗木比大田苗木早期生長速度快,植株壯而大,形態優美,根系發達。如果照顧得當,應無徒長現象。把容器苗木移到土地中,其幼年時快速生長勢可以持續好幾年。
容器栽培的介質
容器栽培介質需考慮到透氣性與持水性,植物在小的時候其根部要進行較多的呼吸作用以促進根部與植株的生長,需要大量的氧氣。同時植物土壤微生物呼吸時的產物二氧化碳大量聚積在介質內,二氧化碳聚積度太高會使根的發育受阻。每次澆水以后,水向下流能把孔隙之內的二氧化碳擠出來,而用真空的作用把氧氣帶入介質內。但若介質的孔隙太小,每次澆水后水把整個孔隙占領,會使植株根部缺氧,發育不良;若介質孔隙太大,則保水性差。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在這里提倡一個新觀念:容器的形狀與所用的介質有很大的關系,介質在容器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較小的介質聚積在容器的底部,水則積在容器的底部。假如容器很淺的話,底部積水,則上層排水好的介質變淺,反之容器很深的話,則上層排水好的介質變厚,較適合植物生長。業者若用較淺的容器,宜用較輕、排水好的介質;業者用較深的容器,可用質地較細、保水力稍強的介質。
木本苗容器栽培介質的自由孔隙應在25%至35%之間。下述是測算自由孔隙的簡單方法:
1.用4至6個容器(請注意深或淺的容器即使用同種介質其自由孔隙不一樣),封住其底孔,再裝入介質,壓實,就像我們移植植物時一樣;
2.慢慢用定量的水,倒至介質的頂端。若介質中有泥炭或松樹皮,它們會吸水,需經常加水,保持水分在介質面上,放置一小時;
3.一小時后,把容器放在不透水的桶上,再把容器底孔戳開,讓水流到桶內,注意放介質的容器要直放,不能傾斜,要不然所得的數據會不準確。一般滴10分鐘左右水分滴完,就可以進行測量了;
4.測量流出來的水的容積,再除以所加的總水量,所得的值就是自由孔隙的百分比。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木本植物栽培不同于草本花卉,因其栽培時間長,介質中植物的根不斷長大,而且介質會逐漸分解,介質中的自由孔隙會慢慢減少,若自由孔隙減少到20%以下時植物的生長會受阻。
在美國,木本植物栽培的介質最常用的是2:1:1的松樹皮:泥炭:珍珠巖或2:1:1的松樹皮:泥炭:蛭石,有些農場用80:10:10的樹皮:泥炭:珍珠巖。理想的栽培介質除了透氣、排水性好外,最好還摻有專用的緩效肥。
在60年代,容器木本栽培的初期,業者在做許多肥料配方實驗時發現種子發芽后或扦插芽移栽后即停止生長,每施用一次肥料植物就長一點,肥料一停,植株就不長了,有關研究部門經過不斷試驗,總結出如下經驗:
1.木本植物栽培最好用緩效肥;
2.緩效肥在木本苗發芽介質內(或扦插介質內),對發芽與發根無太大影響,但將大大促進小苗的初期生長;
3.一般施用4至8千克/立方米緩效肥,超過8千克會阻礙有些植物的生長;
4.容器內栽培的苗木若肥料與介質都合適的話,將來移植到大田中(或林區),生長比由田間栽培出的苗快得多;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5.苗木生長一旦受阻,若移植到大田上,即使加上很多肥料,其生長還是不正常;
6.木本植物生長需要有足夠的微量元素供應,每立方米介質施用0.9千克(1.516磅/立方碼)的微量元素混合肥,和緩效肥一齊施用,生長快速,而且發芽、分枝正常;
7.扦插苗的母本生長時如果有足夠的微肥,其發根率及成活率高。
以上是筆者綜合一些歐美的研究資料,僅供業內人士參考,希望國內木本栽培逐漸走向科技含量較高的容器栽培,加快產業發展。(記者 佚名) 苗木網,www.cqhuayi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