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辯證思維方法,淵源于《周易》,暢發于孔子、老子,到《周易大傳》而集大成。《周易大傳》稱“一陰一陽為之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生生之謂易”。宋代的張載揭示了對立統一的基本規律,朱熹、王夫之又發展了張載的思想,“相反相成”、“物極必反”,不僅成為儒道的共識,而且成為社會上流行的成語。西方人將這種思維方法稱之謂“辯證法”,中國古代稱之為“辯惑法”。 這種思維方法重視整體、重視關聯,屬于綜合思維模式。故對世界認知的方法是注重直覺,即直接切入對象和突發性的徹悟體驗。表現在藝術領域,就是重視藝術品的神韻,追求的是司空圖所說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景外之景”,要求人們去捕捉、表達和創造出那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難以形容卻動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緒和韻味。注重藝術品的空靈、含蓄、平淡、自然的美。由此出現了與西方迥然不同的藝術樣式。“西方民族從古希臘開始就注重形式邏輯、抽象思維,力求從獨立于自我的自然界中抽象出某種純粹形式的簡單觀念,追求一種純粹的單一元素。”注重推理與分析,他們對美的標準是通過理性的分析,再用精確明晰的語言來表達出來,甚至通過數學公式來表示。因此,西方的古典園林是一絲不茍地按照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系來創造美,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法國凡爾賽花園就是典范之作。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中國園林緣情的藝術個性 中國人習慣的辯證思維,也可稱為模糊思維,這里我們稱之為藝術型思維。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與中國其他藝術一樣,“本于心”,源于主體的思想感情,追求味象暢神,抒寫情志,以景寫情,隨興適趣,體現自己的人品和人格,具有“緣情”的藝術個性。儒家的“詩言志,指的是表現德性……陸機《文賦》第一次鑄成‘詩緣情而綺靡’這個新語。”“緣情”成為中國詩畫以及園林等造型藝術的獨特個性。 朱光潛認為“美”字只有一個意義,就是事物現形象于直覺的一個特點,它都是“抒情的表現”。園林藝術要求創造出“外足于象,而內足于意”的“意象”,要求外界景物的形象與造園家的主體情思相互交融,形成充滿主體感情的形象。游賞者可以從作為審美客體的意象中,獲得更高層面的審美快感,即“意境”感受。所以,對具有藝術稟性的人來說,欣賞中國園林,是一種高品位的文化藝術享受,人們的性情怡養在藝術意境的甘泉中,脫去塵勞,得到精神的解放,心靈如魚得水地徜徉自樂。如園林假山寄托著歸隱林下的文人高古俊逸的自我情趣,寄寓為山居崖棲、高逸遁世。園林池水,用來體現文人刻意追求的復樸歸初、寢饋山林的隱士風度,藉此獲得遺形忘憂、怡情悅性的感官愉悅,也用以標舉追蹤莊、惠,超脫名利的高潔人格,從而獲得一種精神滿足。所以園林山水,不僅是一種客觀的欣賞對象,而且還是自己人格乃至宇宙理想的寄寓,它融入了文人對自然對人生對社會生活的許多感悟,是有詩意、畫境、哲理玄思的主客觀的混合體,是自然和人的完美結合。 999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有的園林通過布局的變化就能看出園林的主人以及歷代修葺該園人的心態。蘇州滄浪亭因取《楚辭·漁父》濯纓濯足隨適意的意趣,遂建“滄浪亭”于水邊,清代江蘇巡撫宋犖修葺時移建山頂,淡化政治色彩,變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示對先賢的敬仰之情。并用“清風明月本無價,遠山近水皆有情”這條歐陽修和蘇舜欽的集聯,將古今依然綰結起來。園中出現布局規整的“明道堂”、“東菑”、“西爽”、“瑤華境界”小區和“五百名賢祠”,反映崇儒特色,還有“印心石屋”、“圓靈證盟”這一佛學色彩明顯的小院。現存滄浪亭布局所蘊涵的,正是古代文人“依于儒,歸于道,逃于禪”這一常規文化心理。 有的借助文學題名,委婉陳情。如清初張岱所筑“不二齋”,表示主人皈依禪道的不二之門,忘卻人間煩惱:“余解衣盤礴,寒暑未嘗輕出,思之如在隔世”(《陶庵夢憶·不二齋》)。園林旱船,有名“不系舟”者,出《莊子·列御寇》,表達了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抱負;有名“滌我塵襟”者,則具有了超逸的人格意義。 有的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景抒情,滿足某種精神追求。如中國歷代宮苑中所建的“一池三島”,如北京三海、瓊華島、水云榭和瀛臺等,寄托著帝王祈求長生的愿望:宮苑假山幾乎都用“萬壽山”為名,因為封建時代往往以“山”比喻君主,“萬歲山呼”是專用來頌揚君主的。皇家園林的景物還多宣揚皇帝仁德,如“延薰山館”,蘊涵著“延仁風”之深意;“九洲清晏”,反映了帝皇“家天下”的心理,所謂“九洲清晏,皇心乃舒”。就是植物的配置,也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如私家宅園的住宅主廳前后小庭院各植金桂和玉蘭花,以寄托“金玉滿堂”的生活理想等。(記者 佚名) 苗木網,www.cqhuayi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