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與靜在我國的古典哲學(xué)中,是互相對立而又互相結(jié)合的兩個方面,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之相生”等等。在造園上也有動觀與靜觀之說,這是園林藝術(shù)中一項基本而又深入的理論。 我國古代的文藝作品,在風(fēng)景方面,也有許多動與靜的描寫。“日照香爐生紫煙”,山峰是靜的,由于云霧的升騰,及其在陽光照耀下的色彩變化,使山峰有了動的姿態(tài)。“遙看瀑布掛前川”,瀑布的水在流動,遠遠看去卻好象掛在那里,走近了,卻原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蔭。”人是靜的,而樹木的蔭卻在移動。“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人在行走,可是行來行去,仍然是“綠楊蔭里白沙堤”,景物沒有改變。 動與靜,還受到人的主觀情緒的影響。“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蘢十里堤。”臺城的柳樹,一年四季,從垂楊金線,煙蘢長堤,到黃葉飄零樹枝蕭條,不斷在變化。可是在詩人眼中,人世間改朝換代,而它卻依然如舊。同樣是柳樹,“柳下桃蹼,亂分春色到人家。”由于詩人滿懷著春天的歡樂,覺得大地也洋溢著無盡的春光,以致“柳下桃蹼”也就非常慷慨而又隨意地把春色分給家家戶戶,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情。 靜得最久的要算“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多少年來,物換星移,人世滄桑,黃鶴樓卻始終靜靜地矗立在藍天白云之中,使人興千古之感慨。動得活躍的是,“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人在動,景在動,連芳思也在動,交織成一片詩的意、夢的幻影。 中國苗木網(wǎng),999miaomu.com 園林的動觀與靜觀,也是互相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布置得好,動觀靜觀都很好。布置得不好,動觀、靜觀都很差。所謂“園有動觀、靜觀之分。”不過是在布置中有所側(cè)重罷了。 以靜觀為主的園林,是布置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有著美麗的景色。 游人進園以后,或靜坐、或徘徊、或佇立、或倚欄眺望,來靜靜地欣賞和享受這種高雅的意境。就象柳宗元在《鈷钅母》潭西小丘記》中所寫的:“枕席而臥,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著重在“觀賞”兩字。可是柳宗元的靜觀,已超越乎耳目,升華到心領(lǐng)神會的境界。以動觀為主的園林,是布置較長的游覽線,游人在行進中,所看到的景觀,在不斷的變換,各種景物依次進入游人的視野,然后雙從游人的視野中退去。就象《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的游西湖,“真乃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一處是金粉樓臺,一處是竹籬茅舍,一處是桃李爭妍,一處是桑麻遍野。”著重在“游覽”二字。 一般是,小園側(cè)重于靜觀,大園側(cè)重于動觀。但也不完全如此。如獅子林,園雖小而假山重疊,相互掩映,園中沒有一處能縱覽全景。道路宛轉(zhuǎn)曲折,在不同的位置,看見不同的假山,不同的側(cè)面,呈現(xiàn)不同的形象,只有通過游覽,才能領(lǐng)略園中景色,取得了動觀的效果。而上海的長風(fēng)公園,園雖大,站在湖邊,幾乎看盡全園風(fēng)景,沒有充分發(fā)揮動觀的作用。古人在園林和風(fēng)景區(qū)的布置上,確有很高的造詣。 中國苗木網(wǎng),www.cqhuayin.com 如杭州西湖,四周群峰聳翠,山色空朦,這是天然條件。湖中有白堤、蘇堤,把湖面劃分成不同的風(fēng)景區(qū)。提間拱橋,在低平的湖上,賦于了空間的曲線與立體感。堤上桃紅柳綠,豐富了湖中色彩。橋下游船往來,時裝笑語,波光槳影,堤邊春風(fēng)怡蕩,長條拂水,更增添了山湖秀色,旖旎風(fēng)光。還有花港觀魚,小瀛洲、平湖秋月等水面上的園中之園、景中之景,給人以豐富多彩與多層次的感覺。春夏秋冬、花朝月夜,都有賞不完的風(fēng)景。天然的山水,加上了恰當?shù)娜藶椴贾茫缑廊舜┥狭撕仙淼囊律眩宕髁斯獠实闹榇涓@得風(fēng)華絕代、姿態(tài)綽約,難怪蘇東坡要吟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沫總相宜。”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中的西堤六橋、南湖島等,也采用了類似的手法。在靜觀上,打破了湖面單調(diào)的局面。在動觀上,增加了游覽中景觀與情調(diào)的變化。 動觀與靜觀不是截然可分的。不園雖小,園中有路,游人坐久了,也要起來走走,雖則仍然是那些景物,從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方向看去,呈現(xiàn)出不同的畫面,具有動觀的性質(zhì)。大園雖大,游人走累了,也要坐下來休息。游覽線上要安排駐足點,周圍形成風(fēng)景區(qū),讓游人靜靜的觀賞,也具有靜觀的性質(zhì)。游覽線上的駐足點,就好象音樂的節(jié)拍、文章的段落、戲劇和舞蹈中演員的亮相。 999苗木網(wǎng),www.cqhuayin.com 動與靜還因人而異。無論造雷鋒者的意向如何,年青人的游園,是動多于靜。如果園小,走完一遍,又到別處去了。老年人的游園,是靜多于動。進園以后,不是到處流覽,而是找一個地方坐下來觀賞。外地的游人,大多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附近的居民,那是“園日涉及成趣,不知游過多少遍了,只要找一個滿意的角落,享受一下美好的環(huán)境。即使在同一個地方,可以是靜觀,也可以是動觀。晉人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道:“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靜觀。另有“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這是動觀。因此以靜觀為主的園林,要注意動觀的效果,做到移步換影。以動觀為主的園林,要考慮靜觀的形象,在一個個風(fēng)景區(qū),形成幽美的畫面、高雅的意境。英國的造園史上,布朗倡導(dǎo)了風(fēng)景園的流派,以“園宜入畫”為原則。我國的園林界,也有“詩情畫意”之說。可見東西方在園林藝術(shù)方面,既有許多不同的特點,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生動”兩字,一般用來評價優(yōu)秀的藝術(shù)作品,也應(yīng)成為園林布置的方向。在布置中,要使靜的景物具有動的姿態(tài),靜的布局要有動的氣勢,靜的游覽線要給游人以動的感受。 山峰本來是靜的,但山峰的形象可以有動的趨勢,水體也許是靜的,但河道的宛延可以有動的姿態(tài)。“山貴有脈,水貴有源。”就是靜的景物要有動感,才能成為美的形象。獅子林的假山,象一頭頭獅子,各各姿勢不同。太湖風(fēng)景,黿頭渚象黿頭伸向湖中,馬山如駿馬奔馳。柳宗元筆下的山石,“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態(tài)之登于山。”四川的盆景“龍騰虎嘯”,靜的假山卻似騰空而起。這些都是很好的范例。水本來就能動能靜,動的流水,如懸泉飛瀑,噴珠散彩,驚濤掠岸,浪花卷雪。靜的湖水,亦有天光云影之徘徊,風(fēng)去漣漪之蕩漾。就不勝枚舉了。 999中國苗木網(wǎng),www.cqhuayin.com 園林的布局,要有虛實、疏密、色彩、光影和形象上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要有動的氣勢。頤和園前山,從萬壽山向南,地勢由高到低,建筑由密到疏,色彩由富麗到淡雅,形象由莊嚴到柔和。這種情調(diào)上的變化,起了互相襯托的作用。相素淡雅襯托了富麗堂皇,富麗堂皇也襯托了樸素淡雅。就象樂曲中強音和弱音的相互襯托,使兩方面都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 如果始終是強音,就等于沒有強音,僅僅相當于把收音機和電視機的音量開得大些。以上這些從萬壽山向南的變化,不是一瀉到底。在十七孔橋那里,又布置了一個建筑群,雖然不能和萬壽山的建筑相比,在其周圍卻顯得相當突出,使萬壽山向南的變化,呈現(xiàn)出波瀾起伏的形象,給人以動態(tài)感。 游覽線的安排,也要有情調(diào)的變化。游人在行進中,地勢時高時低,光線時明時暗,視野時而開闊,時而幽深,色彩時而華麗,時而素淡,形象時而莊嚴,時而柔和,道路交錯穿插,“游人時隱時現(xiàn),景觀的變換,時而疾速,時而徐緩,呈現(xiàn)出音樂似的旋律與節(jié)奏,使游人在游覽中,不僅觀賞到靜態(tài)的美的景色,還能享受那動態(tài)的美的旋律。(記者 佚名) 999中國苗木網(wǎng),999miaom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