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系我國特產,我國是梅花的世界野生分布中心,也是梅花的世界栽培中心。 梅花野生于西南及長江流域以至臺灣省的山區,其中滇、川兩省,是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并東延至鄂西地區。梅花在我國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于梅花適應性較強,露地栽培分布區很廣。包括華東(含臺灣省)、華中、西南、華南之大部及華北、西北之南部。 古代先民采集野梅,主要系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在長期的馴化栽培過程中,個別出現了復瓣、重瓣、臺閣等變異,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專供觀賞的新品種,這就是花梅(梅花)從果梅(梅子)中分化而出的來龍去脈。 梅始以花聞天下,約在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有梅”。稍遲,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撰《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之記述。可見距今約2000年前,梅已在華西各域作城市綠化樹種應用了。漢初之梅花品種,似多屬江梅型、宮粉型,或有少量朱砂型。 魏晉之際,有關梅花栽培的詩文漸多。如晉之陸凱自荊州專寄一枝梅花贈長安范曄并附短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至南北朝時,如宋之鮑照,梁之庾肩吾、何遜、陰鏗、陳之謝燮、蘇子卿乃至北周之庾信等,均有梅花詩,蕭綱(梁簡文帝)有《梅花賦》等。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自漢、晉至南北朝,可稱我國栽培梅花初盛時期。時至隋、唐、五代,梅花栽培漸盛,此際梅花品種,主要仍屬江梅、宮粉型;而在四川,則朱砂型脫穎而出,當時稱為“紅梅”。唐代恐始有屬綠萼型之“綠萼梅”。 宋元400年(960-1368),是古代栽培梅花的興盛時期,形成了一段藝梅的高潮。宋代詠梅最著者北宋有林逋、蘇軾、秦觀、王安石、歐陽修等,南宋則有陸游、陳亮、楊萬里、范成大等。梅花見重于宋代和畫藝大有關聯。北宋畫家始創“墨梅”之法,將枝干虬曲、疏影橫斜之神態勾勒得淋漓盡致。至元代王冕,更以《墨梅》詩、畫聞名于世。由于文學繪化創作的興盛,也就更助長了藝梅之風。宋元之際,梅花類型與品種大增。除真梅系直枝梅之江梅、宮粉、朱砂、綠萼等型外,新增玉蝶型(‘重葉梅’)、早梅型(‘早梅’)與黃香型(‘黃香梅’)以及杏梅系等。 明、清時是藝梅昌盛時期,明王象晉著《群芳譜》,清陳昊自撰花鏡,書中記述梅花品種與栽培甚詳,反映此際在藝梅規模及水平上均有發展。如《群芳譜》列記了19個梅花品種,還介紹了不少藝梅經驗。《花鏡》中記述了21個品種,新增‘照水梅’、‘臺閣梅’等。明朝已發展了藝梅、賞梅勝地,如南京梅花山、蘇州之光福、杭州之西溪等。 辛亥革命后,藝梅事業又有新的發展,品種續有增多。各地私家園林在國內搜集不少品種,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型、垂枝類新品種數十,并將藝梅經驗寫入《花經》中。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梅花專刊,并記重慶梅花品種15個。這是標志科學整理梅花品種的里程碑。1947年陳俊愉教授在南京調查,開始發現‘龍游’梅。50年代后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藝均有迅猛發展,品種也大量增加,并系統開展全國梅花品種調查研究,開始梅花引種馴化與雜交育種等研究。(記者 佚名)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