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仙花立枯病的發生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15 11:04 |
鳳仙花立枯病在我國發生普遍,是鳳仙花栽植中的常見病害,為害嚴重。該病主要侵染根莖部。 癥狀根莖受害后,有黑色縊縮現象,環境潮濕時病部生有白色霉狀物,病菌擴散迅速,發生嚴重,數天內導致上部葉片萎蔫、干枯,嚴重時整株死亡。 病原RhizoctoniasolaniKu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該菌不產生孢子,菌絲生長到一定時間則交織形成菌核,菌核初為扁圓形,后變為不規則形,較小,淺褐色,菌核萌發時產生菌絲。有性態不常見,濕度高時,在近土面的莖葉病部表面產生一層薄的灰褐色菌膜,即擔子和擔孢子。擔子無色,棍棒形至桶形,頂端生4個小梗,每個小梗上生1個擔子孢子,擔子孢子單胞無色,倒卵形。 發病特點該病菌主要以菌絲或菌核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土壤中的菌絲營腐生生活,不休眠。器官接觸病土時可進行病菌傳染,在有水膜的條件下,與病部接觸的健葉會感染。此外,種子、農具及帶菌堆肥等可進行遠距離傳播。菌絲生長溫度6-40℃,生長適溫為20-30℃,尤以25-30℃ 生長最快。菌絲喜冷涼干燥的土壤,在高濕的環境下,一般相對濕度98%菌核可萌發侵入,抵抗性弱的植株、土壤溫濕度過高或過低,較粘重,均有利于發病。 防治方法 999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1)農業防治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調節通風透光,提高植株抵抗力。雨后及時排水,保持適當溫濕度,清理病殘物,集體燒毀或消滅,減少病源。 (2)改良粘重土壤,減少病害的發生。 (3)選擇較抗病品種。 (4)化學防治在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0%多•福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常用藥劑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多•福可濕性粉劑、甲基立枯磷乳油。 |
上一篇:鳳仙花病蟲害防治 下一篇:鳳仙花黑斑病的發生與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