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縣黃斑星天牛發生危害及防控對策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6:48 |
古浪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東段祁連山支脈,烏鞘嶺、毛毛山北麓,騰格里沙漠南緣。 海拔由南部祁連山區的最高點3 469m迅速降至騰格里沙漠的最低點1 550m,南北高差達1 919m。由于遠離海洋,深處歐亞大陸腹地,在地理自然區上屬祁連山高寒亞干旱區和河西冷涼干旱區。 1 古浪縣農田防護林及其生態地位 古浪縣各類林地面積7.87萬hm2,其中農田防護林面積1萬hm2。涵蓋全縣中北部3.33余萬hm2水灌農業主產區的農田防護林,是保障該縣中部綠洲農業生產高產、穩產及農業經濟持續增長的綠色屏障。同時,它不但是全縣人畜賴以安身立命的重要資源,也是維持河西走廊、寧夏平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該農田防護林主要由二白楊、新疆楊、白楊、沙棗、旱柳等構成,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與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一期工程同步實施,為三北工程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景電二期建成投入運行,開展了大規模林網營造活動,林網主體快速形成,但由于建設進程迅速,所用的骨干樹種為生長迅速的二白楊,樹種結構單一,林分生物多樣性差,抗御自然災害及林業有害能力差,系統缺乏生物多樣性和有效補償性。 2 黃斑星天牛的傳入、發生與危害 黃斑星天牛系鞘目天?评ハx,分布于甘肅、陜西、寧夏等三北地區,目前在甘肅、寧夏、陜西三省區危害較為嚴重,主要危害小葉楊、箭干楊等北方主要“四旁”綠化樹種,同時也對毛白楊、新疆楊、合作楊及旱柳、白榆、復葉槭等樹種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黃斑星天牛為蛀干類寄主主導性害蟲,具有極強的隱蔽性,一旦傳入極難防治,且損失慘重,屬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在古浪縣2年1代。重疊發生,當年以小幼蟲和卵、次年以不同齡期幼蟲在皮下和木質部越冬。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20世紀80年代,隨著景電二期提灌工程投入運行,大量移民遷入灌區,大規模農用建材調入,黃斑星天牛隨由寧夏回族自治區調入的木材進入引黃灌區。黃斑星天牛的危害與灌區農田林網建設同步進行。 據調查,古浪縣引黃灌區的海子灘、大靖、土門、泗水、定寧鎮和直灘、西景、民權等鄉均有發生且危害嚴重,感蟲株率達40%以上,古浪、橫梁鄉也有發生,病蟲株率達5%左右,全縣10個鄉鎮、46個村0.25萬hm2林網危害嚴重,防治形勢嚴峻。據估算,因受黃斑星天牛危害,該縣木材年損失達170萬元以上,防護效益損失更不可估量。黃斑星天牛危害特點是點、塊、片狀發生,危害點多、面廣,危害嚴重,防治難度大,損失嚴重,為常發性重大生物災害。 3 黃斑星天牛蔓延擴散危害成因 。1)樹種單一,林分多樣性差,生態系統不盡健康,群落對有害生物入侵調節自控能力低。 。2)環境惡劣,灌水不足,干旱脅迫強烈,立地貧瘠,樹勢衰弱,迫使遷徙速度加快,單元個體對有害生物侵襲抵御能力差亦是造成損失慘重的原因。 。3)系統脆弱,不能為天敵提供棲息空間。天敵昆蟲資源少,系統生物鏈失衡,為黃斑星天牛增殖創造了條件。 。4)投入不足,防治方案不盡科學,亦是擴散蔓延的原因之一。防治前期采取了“拔點除源”的防治措施,由于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拔點不能務盡,除源不能徹底,導致二次人為傳播 。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5)技術力量不足,檢疫滯后,未能阻止天牛人為運輸傳播。由于技術人員配備不全,檢疫不到位,出現空缺,人為木材運輸導致了天牛蔓延擴散。 。6)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與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項目沒有緊密結合;規劃設計沒有充分考慮生物多樣性配置;系統沒有充分體現對有害生物入侵調節自控能力。 4 實現綠洲農田防護林林業有害生物可持續控制對策 農田防護林體系黃斑星天牛(及其它林業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是通過人為技術和工程干預而實現的,利用寄主與有害生物、寄主與天敵、寄主與環境、有害生物與天敵、有害環境間的復雜生態關系,創造可適環境,抑制天牛的發生。 實現林業有害生物持續控制是一項全局性、戰略性和長期性的系統工程。以構建健康、平衡、穩定、和諧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基礎,堅持標本兼治,治本為主,維護、改善系統生物結構,逐步達到系統動態平衡,實現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良性循環。根據古浪縣農田防護林樹種單一,樹勢衰弱,黃斑星天牛危害點多、面廣,損失慘重,系統防護功能降低等特點以及氣候環境和防控措施的可操作性,以森林生態環境維護、更新與重建為技術路線,堅持林分經營管理、生物控制和減災救災應急調控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進行防治。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4.1 營林措施 4.1.1 在生態工程建設中,充分考慮適地、適樹,林分構成多樣性,林分御災、耐災害性 充分考慮對現有防護林體系局域性加以補充、修繕、更新,提高系統對黃斑星天牛及其它林業有害生物危害的補償性。在中部綠洲區農田林網通道綠化工程的新建、重建和補償完善中,建立有棗、杜梨、文冠果等適宜樹種參與的經濟型農田防護林和樟子松、落葉松、油松、云杉、國槐、白松、白蠟等為單元的針葉或針闊葉混交林類型,培植林分類型的多樣性,優化系統結構。 4.1.2 在引黃灌區的危害嚴重地區,采取分塊、分段或不規則改良措施 即以村、組或戶為單位,規則或不規則伐除疫木,補充更新抗天牛樹種,使某一區域防護林體系規則或不規則逐步更新,客觀上把握域內預留10%以上餌木,逐步提高系統生物多樣性和安全性補償。需要注意的是:不搞一刀切,當年砍伐多少,補充更新多少,采伐帶疫木不得外運,就地使用消化。 4.1.3 在重點工程建設或補充建設中,配備遞補樹種 配備遞補樹種可使主栽樹種遭受林業有害生物嚴重危害時,得以迅速更新增補,使系統能夠迅速再生,發揮生態效益。在具體操作中采用復式造林,即在栽植喬木樹種時,在同一植苗穴中,同時配植相宜的灌木樹種(耐平茬)或喬、灌單行株間混交1:2、1:3配置灌木樹種,或多行,行間混交,以利自然更新或人工輔助更新,增強樹勢,增加系統生物物種,同時為天敵生物棲息創造環境,培養生物多樣性,發揮植物群落對生物災害的調控與防御機能,調控林業有害生物種群動態,提高林分整體抗逆性,控制黃斑星天牛(有害生物)的大發生,大危害。 999苗木網,www.cqhuayin.com 4.2 生物防控措施 4.2.1 大力推廣無公害防治 以保護環境為前提,采用生物、仿生、物理等安全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防止二次中毒現象發生,保護天敵資源。對于疫點孤立,危害程度中低,危害面積小以及通道、人工、城鎮等具有特種用途、不可或缺的受害林分,可采取“綠色威雷”、人工砸卵等措施予以防控。 4.2.2 積極推行生物防治 采取繁育、繁殖、招引啄木鳥類等,人工導入堅甲花絨、姬小蜂、虱蠅類等天敵進行生物控制。培育保護、利用天敵資源,逐步實現以蟲治蟲,以鳥治鳥,以菌治蟲,以生物手段控制生物災害,建立相對和諧的生物生態系統。生物防治措施可在較大范圍內實施。 4.3 加強監測預報、檢疫御災體系建設 配備適宜數量的監測預報人員,強化業務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建立健全測報點,配置監測設備,提高測報質量與預警能力,適時掌握黃斑星天牛種群動態,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健全檢疫預災體系,強化《甘肅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杜絕黃斑星天牛和其它林業有害生物人為傳播、擴散、蔓延和出入境。 4.4 加強科學研究與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 加強對防護林系統各相關生物因子相互關聯的研究,各生物因子與環境條件關聯性研究,加強生物天敵特別是啄木鳥、管氏腫腿蜂等優勢天敵的人工培育、繁殖應用技術研究,提高防控技術水平,為可持續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參考文獻 [1]馬占瓊,郭海榮,馬占忠等.古浪縣騰格里沙漠林分衰敗與可持續經營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5(10):16~17. 楊曉忠,趙子蘭,馬占忠 (古浪縣林業技術服務中心,甘肅武威 733100) |
上一篇:杞柳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下一篇:觀賞植物蚧殼蟲的發生與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