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斑枯病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6:21 |
癥狀楊斑枯病主要危害葉片。其病斑特點因寄主和病菌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毛白楊斑枯病最初在葉片正面出現褐色近圓形小斑點,直徑0.5~1mm,以后擴大成多角形,直徑2~10mm,中央灰白色或淺褐色,邊緣深褐色。斑內散生或輪生許多小黑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葉背有葉毛的葉片,病斑不明顯;無葉毛的葉片,葉背也可見病斑和小黑點。一個病葉上,可生數十個病斑,互相連接成大斑后,葉變黃,干枯早落。 病原全世界有9種殼針孢菌能引起楊斑枯病,在我國僅發現有兩種,楊生殼針孢(Septoria populicola Peck)和楊殼針孢(S.populi Desm.),其有性時期分別為楊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populicola Thomp.)和楊球腔菌[M.populi(Auersw.)Kleb.]。此兩種病菌有性型在我國尚未發現。 這兩種病菌無性型的形態主要區別是:楊生殼針孢的分生孢子細而長,有多個隔膜,楊殼針孢的分生孢子圓柱形或臘腸狀,有一個隔膜。侵染毛白楊的楊生殼針孢,在我國分布最廣。其分生孢子器黑褐色,近球形,位于葉表皮下,直徑115~140μm。分生孢子細長,微彎曲,無色,有3—5個隔膜,大小32~48μm×3~5.5μm。10月份以后,病斑內混生小型性孢子器,位于葉表皮下,近球形,黑褐色,直徑60~71μm。性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4.5~6μm×2.5~3μm。楊殼針孢的分生孢子30~45μm×3~3.5μm,在新疆有記載。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發病規律:楊斑枯病菌在病落葉內越冬。國外研究證明以子囊孢子作為春季第一次侵染菌源,我國尚不詳。毛白楊斑枯病,在河南于6月中下旬在苗木上發生,下部葉先發病,漸向上部蔓延。7~9月為盛期,9月病葉開始脫落。幼樹發病較晚,10月開始落 葉。夏、秋季多雨,苗木和幼樹栽植過密,均有利于病害擴展。河南的箭桿毛白楊易感病,河北毛白楊和小葉毛白楊較抗病。 防治措施:毛白楊斑枯病是苗木和幼樹葉部的重要病害,晚秋要及時收集病落葉并燒毀,以減少越冬菌源。7~8月,適當摘除苗木下部病葉,防止病菌向上部葉片傳染,并可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發病。7~8月發病初期,噴1;2:200倍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400~500倍液或粉銹寧,每15~20天噴一次,共噴二至三次,防止葉片感病。選用抗病的河北毛白楊,小葉毛白楊或其他抗病速生的優良品系。 |
上一篇:鵝掌楸炭疽病防治(圖) 下一篇:果樹根部病蟲害防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