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蛀蒂蟲防治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5:54 |
荔枝蛀蒂蟲(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別號爻紋細蛾。散布在泰國、印度、尼泊爾及福建、臺灣、廣東和廣西。寄主有荔枝、龍眼、密脈蒲桃、決明。幼蟲鉆蛀荔枝和龍眼新梢、花穗及果實,對果實造成的損害最大。 1985年以前中外的文獻書刊均稱蛀蒂蟲為荔枝爻紋細蛾,與可可細蛾AcrocercopscramerellaSnell。混雜。后經英國細蛾科分類專家定正拉丁文學名,中文名仍沿用荔枝蛀蒂蟲。 為害情況?幼蟲在果實膨大期鉆蛀果核,導致落果;果殼著色結果熟期,種核牢固,則僅蛀食種柄,遺留蟲糞于果蒂,影響品格。早熟種三月紅等抽穗期幼蟲也鉆蛀花穗嫩莖致頂端枯死;采后抽梢期則鉆蛀嫩莖、小葉葉柄或新葉中脈。(其間種群數量陡降,影響不大。) 形態特點:?成蟲?為小形細長的蛾子,體長4—5毫米,翅展9—11毫米,體表灰黑色,腹部腹面白色,觸角絲狀,倍于體長。前翅灰黑色狹長,靜止時并攏于體背,左右兩翅翅面有兩度坎坷的白色條紋,相接似爻字紋,后翅灰黑色細長如劍,緣毛甚長,后緣的緣毛長約為翅寬的4倍。前翅最未端的桔黃色區有三個銀白色光澤斑,成蟲這一特點可與只蛀食幼葉中脈但不蛀果的近緣種尖細蛾(ConopomorphalitchielleBradly)相差別。 卵?單個散產于果殼龜裂片縫間,直徑僅0。2—0。3毫米,肉眼含糊可見。放大鏡下可見呈扁圓形、半透明、黃白色。 苗木網,www.cqhuayin.com 幼蟲?扁筒形,除三對胸足外,腹部第三、四、五節及第十腹節各具足1對,第六腹節的腹足退化。這一特點是細蛾科幼蟲與其它蛀果、蛀梢的卷蛾科、亥麥蛾等幼蟲的主要差別。幼蟲蛀食果核、果蒂者體色乳白,幼蟲蛀梢者體色淡綠。 蛹?化于果穗鄰近的葉面上,外表覆有白色、橢圓形、扁平膜狀絲質薄繭。蛹體為被蛹,淡黃色,羽化前變灰黑色。如已羽化,尚可見蛹衣半露于繭外。 發生特點?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年發生10—11個世代,堆疊涌現。幼蟲依品種熟期先后,自第二次落果后期開端入侵果核,至果實著色熟期只蛀果蒂。為害果實,一個世代歷期21—24天,其中卵期2—2。5天,幼蟲期7—8天,蛹期8—9天,成蟲產卵前期3—4天。雄蟲壽命5—9天,雌蟲壽命6—16天,通常13天。以幼蟲在荔枝、龍眼冬梢內或早熟品種花穗近頂軸內越冬。因營養關系種群數量不高。幼蟲孵化從卵殼底面直接蛀入果核,又無轉果習慣,直至老熟才出外化蛹,因此果期殺蟲劑對幼蟲難起作用,防治上難度較大。成蟲晝伏夜出,白天多靜伏于寄主樹冠內枝條上,極少發現在葉上,受驚時作短暫飛舞即復棲息原樹,除采果后依品種熟期轉移為害外,很少遠飛。 種群數量變動情況有隨各品種果實膨大期始陡升至采果后陡降景象。因幼蟲以果核為營養者,其繭大蛹重,羽化出的成蟲滋生力強,均勻產卵量約160±粒;而采果后只能以蛀食梢髓為營養的幼蟲其繭小蛹輕,日后羽化的成蟲通常產卵量在十余粒以內。且梢期的幼蟲被天敵消滅的機會多,故涌現種群數量陡升陡降景象。調查研究在妃子笑種果實上發育一代可增30倍左右。寄生性天敵有2種,卵—幼蟲跨期寄生蜂,果期主要是甲腹繭蜂,梢期以蒂蛀蛾白繭蜂寄生率高;捕食性天敵的捕食率及病原微生物作用不高。 苗木網,999miaomu.com 防治方法?因為蒂蛀蟲的種群數量有隨果實發育至采后陡升陡降的特點;生活習慣上幼蟲又有孵化是從卵殼底面直接蛀入核內不斷生活至老熟,不轉果,難以觸殺的難點,因此防治上重點在果期世代,化學防治重點在產卵前的成蟲。采果后,種群滋生力下降,天敵天然節制造用高,通常不宜使用藥劑防治,以減少環境污染,避免殺傷果園天敵種群,引發其它次關鍵蟲的發生損害。 1、物理防治??套袋法?近年栽培上用無紡布套袋妃子笑、三月紅、黑葉等品種的果穗,有提高品格、果殼著色之效,可聯結防治病蟲減少春后蟲源,具體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噴設防蛀蒂蟲及防霜疫霉農藥再套袋,既保果又減少蟲源擴散。但對糯米糍品種不適用,會增長酸度及裂果。 2、農業技巧??適時攻放秋梢、控冬梢,短截早熟品種三月紅、妃子笑、黑葉等花穗,可減少越冬蟲源。 3、化學防治??選用高效低毒的幾丁質合成抑制劑滅幼脲1000—2000倍液,或混雜異源植物次生物質、印楝乳油、桉葉乙醇提取物對產卵有避忌作用;生物農藥BT(蘇云金桿菌)按出廠產品含菌量指點稀釋濃度。25%殺蟲雙500倍混雜90%結晶敵百蟲800倍,依據預測預報在成蟲羽化期產卵前的午后、黃昏重點噴布果穗及其鄰近枝葉,均有良好保果效果,對天敵影響很小,對人畜、寄生性天敵也些?菊酯類及高效劇毒的有機磷制劑殺蟲效果雖高但對天敵殺傷大,不宜選用。 |
上一篇:銀杏種實霉爛病的癥狀及防治方法 下一篇:香石竹的鐮刀菌枯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