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焦腐病防治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5:49 |
獼猴桃焦腐病(Yangtao Botryosphaeria rot) 又稱褐腐病。主要為害果實和枝蔓。 癥狀 果實被害多發生在收獲和貯運期,此前果皮外觀無任何病癥,到后熟期出現癥狀。初期病斑呈淺褐色,周圍黃綠色,最外緣較遠距離處具一濃綠色的暈環帶。中后期病斑漸凹陷,近圓形至橢圓形,大小3.1~3.5×4.6~6.5(mm),褐色,酒窩狀,表面不破裂,在凹陷層下的果肉淡黃色,較干,部份病斑出現腐爛。腐斑不潰爛時則呈軟腐,果皮松馳,凹斑漸轉為平覆,部份在空氣中干燥龜裂呈指狀紋,果皮易與果肉分離。兩種癥狀的病部均呈圓錐形深入到果肉內,導致果肉組織變成海綿狀,具酸臭味。枝干受害多發生在衰弱的枝蔓上,初病斑為水漬狀淺紫褐色,后轉為深褐色。在濕度大時,病部迅速繞莖橫向擴展,侵達木質部,造成皮層組織大塊壞死,枝蔓也隨之萎蔫干枯。后期病斑上產生許多黑色小點粒,即病菌子座及子囊殼。 病原 Botrydiplodia theobromae Pat.=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Criff. et Maubl 稱可可球色二孢,屬半知菌類真菌。有性態為Botryosphaeria rhodina (Cke.) Arx稱柑橘葡萄座腔菌,屬子囊菌門真菌。病菌形態特征參見柑橘焦腐病。 中國苗木網,www.cqhuayin.co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或子囊殼在獼猴桃枝蔓病組織上越冬,春季氣溫升高,雨后子囊腔吸水膨大或破裂,釋放出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病菌從花或幼果侵入,在果肉內潛伏侵染,直到果實后熟期才表現出癥狀。枝蔓染病多從傷口或皮孔侵入。溫度和濕度是影響此病發生的決定因子,病菌生長適溫24℃,低于10℃不能生長發育。子囊孢子的釋放需靠雨水,在降雨1小時內開始釋放,2小時可達高峰。貯運期,貯藏溫度20~25℃時病果率可高達70%;15℃時病果率為41%;10℃時為19%。冬季受凍,排水不良,掛果多樹勢弱、枝蔓瘦小、肥素不足的果園發病較重,枝條死亡多。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自身抗病力。(2)冬季修剪時,徹底剪除病枝蔓,清掃園中帶菌落葉,一并集中燒毀,減少有效菌源量。(3)花期至幼果膨大期,噴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50%代森鋅、50%代森錳鋅等600倍液。蕾期、謝花期再噴2次,可控制該病嚴重發生。 |
上一篇:牽牛白銹病的癥狀及防治方法 下一篇:河北平泉縣扎實開展春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